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捧手的意思、捧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捧手的解释

拱手。表示敬意。《文选·班固<东都赋>》:“捧手欲辞。” 李善 注引《孔子三朝记》:“ 孔子 受业而有疑,捧手问之,不当避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南人(丧家)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 唐 张继 《送张中丞归使幕》诗:“满臺簪白笔,捧手恋清辉。”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 启超 ﹞行年十七,始获捧手於 南海 康先生 之门。”亦用以形容无所事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天启圣聪》:“时次揆 归德 代为政,羣贤辐輳其门。末相 山阴 ,捧手受成而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捧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拱手行礼,表示敬意。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捧手指双手合抱于胸前,呈拱手姿势,是古代礼仪中表达尊敬、谦逊的常见动作。与“作揖”类似,但更强调恭敬态度。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1. 古代文献记载

    • 《孔子三朝记》提到,孔子向老师请教时“捧手问之,不当避席”,体现师生间的礼仪。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描述南方丧礼习俗:“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反映地域文化差异。
  2. 文学与历史用例

    • 唐代张继诗中“捧手恋清辉”表达对贤者的仰慕。
    • 梁启超在书信中自述“捧手于康先生之门”,展现对师长的敬重。
    • 明代文献记载官员议事时“捧手受成”,形容恭敬接受指令的状态。

三、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如今“捧手”多出现在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特定礼仪研究场景中,日常口语已较少使用,但可用于比喻对他人尊重或谦逊的态度。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体系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捧手的意思

捧手是指将两手合拢,双掌平行地向上举起,通常用作礼节或敬意的表达动作。它是一种文化传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敬意或祝福。

拆分部首和笔画

捧手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扌(手部),右边是攵(又称“又”字旁,表示动作、行为)。

捧手总共有10笔,构成的基本笔画顺序为:横、竖、撇、捺、捺、横、撇、竖、竖、撇。

来源

捧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礼节和敬意表达。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捧手作为行礼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恭敬和尊重。

繁体

捧手的繁体字为「捧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捧手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古代文字研究,有些人认为古时候将捧手写为「抱手」,表示将两手合抱而捧举。

例句

1. 他向前辈捧手行礼,表达了他的敬重和感谢之情。

2. 在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常常以捧手的方式向长辈致敬。

组词

捧手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

1. 捧手礼:以捧手的方式表示尊敬和感谢的仪式。

2. 捧手动作:指捧手的姿势和动作。

近义词

1. 合十:和捧手类似,是另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手势。

2. 双手合十:将两手合拢放在胸前,表示尊重和敬意。

反义词

1. 伸手:与捧手形成对比,表示向别人伸出手以示求助、索取或攀附。

2. 摆手:与捧手不同,摆手是以前后左右的摆动表示拒绝、否定或告别。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