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拒的意思、前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拒的解釋

(1).前陣。拒,方陣。《左傳·昭公元年》:“為五陳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史記·樊郦滕灌列傳》:“又以右丞相從 高帝 擊 黥布 ,攻其前拒,陷兩陳,得以破 布 軍。” 裴駰 集解:“拒,方陣。”

(2).引申為前鋒。 陶成章 《浙案紀略·劉家福傳》:“ 劉家福 兵起, 有楷 常為前拒,當者輒破,俘斬 清 兵甚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前拒”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前陣/方陣
    指古代軍隊作戰時排列在前方的方形陣型。該用法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中“偏為前拒”的布陣描述,後《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漢将灌嬰擊黥布時“攻其前拒”,裴駰注解“拒”即方陣。

  2. 引申為前鋒部隊
    在清代陶成章《浙案紀略》中,“前拒”被用作先鋒部隊的代稱,例如“有楷常為前拒,當者辄破”。

二、詞源與演變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軍事文獻分析。可通過《左傳》《史記》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具體戰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前拒

“前拒”是一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拒絕或排斥某種事物或觀點。它源自古漢語,形成了今天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前拒”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是“辵”或“辶”(走之辶),表示行走;二是“人”(亻),表示人物。根據這個拆分,可以得到它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前拒”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鄭風·杕杜》:“子之既得,民人是則。子之未得,民人仇則。”其中,“子之未得,民人仇則”一句可以理解為事情發生之前,就有人對之産生了排斥或抵觸的情緒。後來,這個意義逐漸延伸,并成為現代漢語中一個常用詞彙。

繁體

“前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前拒”,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前拒”這個詞的結構和意義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例句

1. 他對這個提案雖然非常感興趣,但在會議之前就已經前拒了。

2. 這個理論在學術界遭到了前拒,因為缺乏實際的證據支持。

組詞

前後拒絕、前拒後敵、前拒後長、先拒後退

近義詞

抵制、拒絕、排斥

反義詞

接受、認同、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