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桂庵》:“但頑女頗恃嬌愛,好門戶輒便拗卻,不得不與商榷,免他日怨婚也。”
“拗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ù què(注音:ㄋㄧㄡˋ ㄑㄩㄝˋ),其核心含義為拒絕,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拗卻”通過“固執”與“拒絕”兩字的結合,生動體現了因主觀堅持而回絕他人的行為,是漢語中兼具形象性與情感色彩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詞典。
《拗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彎曲、扭曲。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去,共有六個筆畫。
《拗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由古代的漢字手和去組成,手表示動作,去表示遠離。因此,《拗卻》的意思是用手将物體彎曲或扭曲。
《拗卻》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拗卻」,保留了和簡體字一樣的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盡相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拗卻》以「挖」字為寫法。這個寫法将手的形狀與去的象形結合在一起,形象地表示出彎曲、扭曲的意思。
1. 他的腳被突然拗卻了,痛得他無法走路。
2. 這根樹枝太拗卻了,我無法折斷它。
1. 拗彎:彎曲、扭曲的意思。
2. 拗斷:彎曲後斷裂。
3. 拗折:扭曲、折斷。
1. 彎曲:彎折、扭動。
2. 扭曲:彎折、變形。
1. 直:不彎曲、不扭曲。
2. 正:不變形、不扭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