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拌粘米糠的麻杆,作照明用。 清 楊賓 《柳邊紀略》卷四:“穅鐙,俗名蝦棚,以米穅和水,順手粘麻稭,曬乾,長三尺餘,插架上或木牌,燃之,光與燭等而省費,然中土人多用油鐙。”
“穅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可能的語境中推測:
單字解析:
組合推測: 若将“镫”理解為“燈”,則“穅镫”可能指以糠為燃料或材料制成的燈。例如,中國北方某些地區曆史上曾用米糠混合油脂制成簡易照明工具,稱為“糠燈”(需注意用字差異)。
其他可能:
建議:該詞非常罕見,若您有具體出處(如古籍、方言等),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更精準解讀。
穅镫(kàng dèng)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讀音為kàng dèng。它是一個多音字,具有不同的意思。拆分部首可以分為穆和長,其中穆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田地和農作物,而長則代表了一個動作或形狀。
穅镫由19個筆畫組成,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它的寫法需要仔細觀察每一筆的順序和形狀,以保證寫出正确的字形。
穅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現已較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相對保留了古時候的形态和結構。穅用米取代了右半部分的穆,并且在镫的左側加上了一個小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穅镫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這些變體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即保留了穆和長的結構,并以相似的筆劃和部首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
例句:
1. 他父親繼承了家族的穅镫,代代相傳。
2. 農民在田地間努力播種,希望有豐收的穅镫。
組詞:
穅镫的組詞并不十分常見,因為這是一個古老而不常用的漢字。然而,可以根據它的部首和結構進行相關的組詞,例如:穆地、長梯。
近義詞:
穅镫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常見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較為古老和少用的詞彙。
反義詞:
穅镫同樣也沒有常見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多音字,不同的讀音和意思使得反義詞變得複雜和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