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枇杷的别名。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中:“ 建業 間,園丁種梨曰蜜父,種枇杷曰蠟兒。”
“蠟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釋義及背景如下:
蠟兒(拼音:là ér)是枇杷的别名。這一别稱源于宋代張端義的筆記《貴耳集》卷中記載:“建業間,園丁種梨曰蜜父,種枇杷曰蠟兒。”
“蠟兒”可能因枇杷果實成熟時表皮光滑、色澤如蠟而得名,或是古代南京(建業)地區對枇杷的俗稱。同期文獻中,梨被稱為“蜜父”,枇杷則用“蠟兒”代指,推測與植物特性或方言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文獻中植物别名的文化背景,可參考、6的原文出處。
《蠟兒》是一個方言詞,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使用。它的意思是蠟燭。
《蠟兒》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蟲和大。蟲表示和昆蟲有關,大表示大的意思。它共有8個筆劃。
《蠟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可能是因為蠟燭的外形和某些昆蟲的身體形态相似,所以人們将蠟燭稱為蠟兒。在繁體字中,蠟兒被寫作「蠟兒」。
在古代,蠟兒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按照古代字典的記載,蠟兒可以寫作「燅時」。
1. 我點了一支蠟兒,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個房間。
2. 在兒童節那天,孩子們手裡都拿着蠟兒,笑容燦爛。
組詞:蠟燭、蠟燭台、蠟燭花、蠟燭燃燒。
近義詞:燭、燭炷、燭火、燭光。
反義詞:白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