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辭林。 唐 王勃 《七夕賦》:“聳詞峯於月殿,披翰藪於雲扃。”
“翰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ànsǒu,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記載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翰”本指毛筆,引申為文辭、文章;“薮”原指水草茂密的湖澤,後比喻人或物聚集之處。因此,“翰薮”可理解為文辭彙聚之地,即文壇或文學領域,類似“辭林”。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王勃的《七夕賦》:“聳詞峰于月殿,披翰薮于雲扃。”此處“翰薮”與“詞峰”對仗,形容文采荟萃、辭章繁盛的場景。
相關詞彙
在成語和詞語中,“翰”多與文學相關(如“龍翰鳳翼”形容才華出衆),“薮”則常表示聚集(如“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之處)。
注意: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文獻以确認細節。
翰薮(hàn sǒu)是一個令人感到神秘的詞語,下面我們來探索一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的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翰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翰意為毛筆,薮意為蘆葦叢生的濕地。因此,翰薮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指書法家智慧和才華的象征。它也常用來形容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翰的拆分部首是羽,它有11個筆畫;薮的拆分部首是艸,它有16個筆畫。
翰薮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藝文志》,書中提到漢朝時禦史大夫曹參曾有“翰薮生輝”之文。在這篇文章中,翰薮被用來形容以曹參為代表的書法家、文人聚集的地方。
翰薮的繁體字是「翰藪」。藪是指草木叢生的濕地,與原義相近。
在古代,翰薮的寫法略有不同。一般而言,翰字的上面部分會加上一個「㒸」字旁,表示毛發飄逸的形狀;薮字的寫法則是将艹字旁拆分開來,上面部分寫出「⻯」,下面部分寫出「竹」,表現蘆葦叢生的形态。
1. 他的字迹如同翰薮,洋溢着智慧和才華。
2. 在那個翰薮中,書法家們争相研習、交流,不斷進步。
翰墨、薮下、翰海、薮澤,這些詞語都與翰薮的意義相近,用來形容書法家聚集或書法藝術的群集。
草堂、書齋、文宇,這些詞語與翰薮的意思相似,都指代文人或書法家創作、聚集的地方。
荒澤、荒山、荒野,這些詞語與翰薮的意義相反,指代人迹罕至,草木不生的荒涼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