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辭林。 唐 王勃 《七夕賦》:“聳詞峯於月殿,披翰藪於雲扃。”
"翰薮"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辭翰之薮",指文人墨客彙聚的淵薮或文章典籍聚集之地。該詞由兩個核心語素構成:
"翰"的本義為赤羽山雞(《說文解字·羽部》),後引申指毛筆、文辭。如《文心雕龍·書記》載"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此處"翰"即代指文書。
"薮"原指水草豐茂的湖澤,《國語·周語》注"澤無水曰薮",後比喻事物聚集處。如《漢書·司馬遷傳》稱"史記放失舊聞,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繼纂其職,故曰史記者,述楚漢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可謂兼包衆家,總括群薮"。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文化荟萃之地,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載"金陵自六朝為翰薮,至我明而文教益昌",喻指南京作為文人創作的中心。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性論述,特指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文獻集散地或學術樞紐。
“翰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ànsǒu,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記載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翰”本指毛筆,引申為文辭、文章;“薮”原指水草茂密的湖澤,後比喻人或物聚集之處。因此,“翰薮”可理解為文辭彙聚之地,即文壇或文學領域,類似“辭林”。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王勃的《七夕賦》:“聳詞峰于月殿,披翰薮于雲扃。”此處“翰薮”與“詞峰”對仗,形容文采荟萃、辭章繁盛的場景。
相關詞彙
在成語和詞語中,“翰”多與文學相關(如“龍翰鳳翼”形容才華出衆),“薮”則常表示聚集(如“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之處)。
注意: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文獻以确認細節。
阿鹹避世離俗不完全歸納推理草莽英雄槽柔琛賨赤淋淋鸱頭酒處方辍辍存亡安危逮養道亡雕飕訂明斷開恩休飯場坊刻犯厲分定風鑒個人儲蓄積累養老保險構媒光輔瑰逸駭水好景不常恒娥花鲫魚換防黃昙子胡子傳、柳隆卿江蓠餞離驕貴景迹人浚溝朗誦老光連言曆任賣禍愍悴摹姑釀寒蟠際清正廉潔栖噪商鞅量山夷省息手刺霜纨數度肅睦素祇獺祭魚相得無間消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