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劾。《新唐書·溫造傳》:“ 夏州 節度使 李佑 拜大金吾,違詔進馬, 造 正衙抨劾。” 宋 劉克莊 《謝李殿院啟》:“其抨劾也,霜威之淩厲;其吹噓也,春意之發生。”
“抨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ēng hé,其核心含義是彈劾,多用于書面語境中,指對官員或行為的公開檢舉、指責。以下是詳細解釋:
正式彈劾
多用于古代或正式場合,指對官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檢舉。例如《新唐書》記載,唐代官員溫造曾因夏州節度使李佑違抗诏令而“正衙抨劾”。
嚴厲批評
廣義上也可指對錯誤行為的強烈譴責。宋代劉克莊在《謝李殿院啟》中用“霜威之淩厲”形容抨劾的嚴厲态度。
更多例句和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和查字典等工具書。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彈劾”更常用,“抨劾”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體中。
抨劾(pēng hé),指責、指摘他人的錯誤或過失,通常是對公衆人物、政治家、官員等進行嚴厲的批評和譴責。
抨劾這個詞的部首是扌(手)和貝(貝殼),總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漢字中,抨劾的寫法有時是抨訖、抨績,而不是現在常見的抨劾。
在繁體字中,抨劾這個詞的寫法是抨劾。
以下是抨劾在句子中的用法:
1. 他毫不畏懼地抨劾了政府的腐敗行為。
2. 媒體一直在抨劾這位政治家的無能。
- 抨擊:指責、批評。
- 抨毆:用言辭或行動攻擊、斥責對方。
- 抨擊不公:批評并譴責不公正的行為。
- 批評:對他人的錯誤或過失提出批評。
- 譴責:公開指責并聲讨對方的錯誤行為。
- 贊美:對他人的優點或成就表示贊賞和肯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