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乾沒”。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地方官力不能及,其發給口糧之外,不能徧備船隻,隻得給價;兵丁亦願得價乾漠,奪取客船。”
“乾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古籍和現代解釋綜合分析:
同“幹沒”
“乾漠”與“幹沒”為同義詞,指侵吞他人財物或非法占有利益。例如清代文獻《戴經堂日鈔》中提到“兵丁亦願得價乾漠,奪取客船”,體現了這一含義。該詞源自古漢語,如《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中已有使用。
讀音争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獻。若需表達“侵吞財物”之意,建議使用通用詞彙“侵吞”“貪污”或原詞“幹沒”,以避免歧義。
《乾漠》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貧瘠而幹旱的荒漠,指的是沒有水源和植被的地區。
《乾漠》的拆分部首是「乙」和「氵」。其中「乙」是表示重複的字旁,「氵」是表示水的字旁。筆畫總共有12畫。
《乾漠》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尚書》中的記載。在《詩經·正月》中也有使用到這個詞,描述了幹旱的景象。
《乾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乾漠」,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乾漠」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一種古時候常見的寫法是「乹漠」,不過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這片乾漠一年四季都幾乎沒有任何降雨。
2. 他們的村莊四周都是乾漠和黃沙。
1. 乾旱:指沒有降水的幹旱氣候。
2. 漠然:指心境空虛、缺乏熱情。
3. 漠視:指不加注意或忽視。
1. 沙漠:指由于氣候幹旱而長時間缺乏植被的地區。
2. 荒漠:指荒蕪、貧瘠而缺乏水源的地區。
1. 沃土:指肥沃的土地。
2. 濕潤:指具有充足水分的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