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功缌的意思、功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功缌的解釋

古喪禮中大功、小功和缌麻三種喪服的通稱。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四:“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皆可以風厲薄俗。”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郭子儀 三十年無緦麻服,人或疑其不然。 安厚卿 樞密逾二紀無功緦之戚,乃近歲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功缌”是古代喪禮中的專有名詞,指代三種不同等級的喪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功缌”是大功、小功、缌麻三種喪服的合稱,用于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五服制度)。不同喪服對應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并通過布料的粗細、服喪時長等體現哀悼等級()。

二、喪服等級與含義

  1. 大功:用較粗的熟麻布制成,服喪期9個月,通常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等較近親屬。
  2. 小功:用稍細的麻布制成,服喪期5個月,適用于外祖父母、表兄弟等。
  3. 缌麻:用細麻布制成,服喪期3個月,用于遠親如高祖父母、嶽父母等()。

三、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宋代文獻《密齋筆記》《老學庵筆記》均提到“功緦之戚”,指因親屬去世而服喪的禮儀,例如謝采伯記載“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反映古人通過齋戒表達哀思的習俗()。

四、延伸說明

五、注意事項

需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可能混淆“功缌”與曆史典故(如提到的東漢吳漢故事),此類内容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建議以權威典籍解釋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功缌》的意思

《功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将功績織成綴帶,表彰和獎賞有功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功缌》的部首為“缶”(fǒu),總筆畫數為25畫。

來源和繁體

《功缌》是由“工”和“缶”組成。其中,“工”表示勞動、工作,“缶”表示陶瓷容器,引申為器物。合在一起表示把功勞制作成具有裝飾性的器物來表彰有功者。

在繁體字中,以“功緝”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用“功緝”表示《功缌》。這種寫法更為複雜,形狀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不過仍然保留了“工”和“缶”的部首。

例句

1. 為了表彰和獎賞英雄警察,他們将他的功績編織成一幅《功缌》。

2. 這個獲獎作品是有關農民工的,《功缌》中展現了他們的付出與貢獻。

3. 這座城市的《功缌》現在是展覽館的鎮館之寶,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參觀。

組詞

- 功者(功勞的人)

- 缌帶(編織成綴帶的)

- 表彰(公開表揚)

- 有功(有功績)

近義詞

獎賞、嘉獎、褒獎、表揚

反義詞

記恨、懲罰、處罰、處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