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瓦的意思、霜瓦的詳細解釋
霜瓦的解釋
覆霜的屋瓦。 唐 白居易 《病中早春》詩:“暖消霜瓦津初合,寒減冰渠凍不成。” 宋 侯寘 《浪淘沙》詞:“曉日掠輕雲,霜瓦鱗鱗。” 宋 汪元量 《除夕同舍集飲》詩:“卻憐半夜朝天去,霜瓦差差十二樓。”
詞語分解
- 霜的解釋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霜降。霜凍。霜序(指深秋季節)。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樣的東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鋒。
- 瓦的解釋 瓦 ǎ 用陶土燒成的:瓦罐。瓦器。瓦釜雷鳴(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高位,煊赫一時)。 〔瓦特〕電的功率單位。簡稱“瓦”。 用陶土燒成的覆蓋房頂的東西:瓦當(乶 )(即瓦筒之頭)。瓦匠。 瓦 à 蓋瓦:這
專業解析
霜瓦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字面指覆蓋着霜的屋瓦,常用于描繪冬日清晨或寒冷時分的景象,引申出清冷、孤寂的意境。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義解析
- 霜:空氣中水汽遇冷凝結于物體表面的白色冰晶,《說文解字》釋為“喪也,成物者”,既指自然現象,亦含肅殺之氣。
- 瓦:屋頂覆蓋的陶制建築材料,《說文》稱“土器已燒之總名”,象征人居空間。
二者組合後,“霜瓦”特指寒霜附着于屋瓦的具象畫面,多見于古典詩詞。
二、文學意象與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霜瓦”超越物理含義,成為重要審美意象:
- 視覺象征:如李賀《堂堂》“蕙花已老桃葉長,禁院懸簾隔霜瓦”,以霜瓦的冷色強化宮廷寂寥感。
- 溫度隱喻:霜的低溫屬性賦予“霜瓦”清寒特質,如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婵娟”,暗含屋瓦凝霜的寒意。
- 時間指向:霜多出現于深秋或淩晨,故“霜瓦”常暗示時節(如陸遊“十月霜瓦鳴”)或拂曉時分(如梅堯臣“霜瓦曉寒生”)。
三、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為“覆蓋白霜的屋瓦” ,并引清代黃景仁《題馬氏齋頭秋鷹圖》為例:“空齋霜瓦凄無光,西風野哭蒼梧遙。” 其釋義強調自然現象與人文情感的融合。
引用來源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對“霜”“瓦”的釋義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2卷第346頁
- 李賀《堂堂》、李商隱《霜月》全唐詩庫
- 黃景仁《兩當軒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霜瓦”一詞凝練了自然觀察與情感投射,既是物候寫照,亦是文人寄托孤寒之心的美學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霜瓦”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詩文,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析:
1.基本定義
“霜瓦”字面意為覆霜的屋瓦,即被霜覆蓋的屋頂瓦片。該詞通過“霜”的寒冷意象與“瓦”的實物結合,常用來描繪冬日或寒冷清晨的景象,突出清冷、寂靜的氛圍。
2.結構與用法
- 構詞:由“霜”(自然現象)和“瓦”(建築材料)組成,屬于偏正結構。
- 語境:多用于詩詞中,通過視覺化的霜瓦意象傳遞季節特征或情感基調。例如:
- 唐代白居易《病中早春》提到“暖消霜瓦津初合”,描寫霜在瓦上融化的場景;
- 宋代侯寘《浪淘沙》以“霜瓦鱗鱗”形容瓦片覆霜後如魚鱗般排列的視覺效果。
3.文學意義
“霜瓦”在古詩文中不僅是自然現象的記錄,更承載着詩人的情感寄托。例如:
- 孤寂感:如宋代汪元量“霜瓦差差十二樓”,借霜瓦的冷硬質感烘托寂寥心境;
- 季節象征:常與“寒風”“冰渠”等詞并用,強化冬季或早春的蕭瑟氛圍。
4.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霜瓦”較少使用,但在文學創作或仿古表達中仍可沿用,用以增強畫面感和意境。例如:“晨光微露,霜瓦映出點點銀輝。”
如需更多詩詞例證,中的古籍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阿棃姨白氐卑稱悲感邊臣鞭茁标題音樂閉眼蠶頭燕尾插關超踰持堅雠敵初志點字房苑伐檀蜂窠風榭奮拳豪俠懷保歡趣灰爛賄通奸咎靜園筋絕救經局念疽癰開天窗開鎮列甯格勒領胡龍墀俛視民痡默然無語母臨南蔽攮業怒發捧心西子披風窮恚衢闾日省月修賞臉時乘屍解素望挺正同意語吞悲脫柄撾乖祥金小見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