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器制的意思、器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器制的解釋

《管子》中指寓賦役于農田的制度。《管子·乘馬》:“方六裡,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馬也。一馬,其甲七,其蔽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車兩。器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器制"一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器物制度(先秦典章) 指古代禮樂制度中關于器物規格的典章規定,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記載。《說文解字》将"器"解釋為"皿也","制"作"裁也",合指通過規範标準制作禮器。這種制度在青銅時代達到鼎盛,《禮記·王制》記載"宗廟之器不粥于市",說明特定器物的使用受禮法約束。

二、器械規制(工程術語) 《墨子·備城門》中"為機巧之制"的記載,指軍事器械的構造标準。宋代《武經總要》記載弩機制作"以山桑為身,檀為弰",明确材料與工藝要求。明代《天工開物》冶鑄篇詳述"凡鑄鼎,模用泥土,範金合土"的制作流程,體現器制包含技術規範。

該詞現代多用于考古學和工藝史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大辭典》将"器制"定義為"古代器物制作的形制規範與工藝标準"。北京大學《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課程指出,商周青銅器的"範鑄法"是器制發展的典型代表。

網絡擴展解釋

“器制”是《管子》中提出的一個古代制度概念,主要與軍事賦役和農田管理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器制指《管子·乘馬》中記載的「寓賦役于農田」的制度。其核心是将軍事裝備、兵力征調與農田分配相結合,通過土地面積核算賦役負擔。

  2. 制度背景
    根據《管子》原文記載,以「方六裡」土地作為核算單位(一乘之地),每乘配備四匹戰馬。具體配置包括:

    • 甲士(披甲士兵):每乘28人
    • 蔽(盾牌等防護裝備):20件
    • 白徒(未受訓練的民夫):30人負責運輸車輛。
  3. 原文解析
    這種制度通過公式化計算實現賦役分攤。例如: $$每乘所需總人力=甲士數+白徒數=28+30=58人$$
    将58人的軍事需求對應到「方六裡」的土地範圍内,形成标準化賦役體系。

  4. 曆史意義
    器制體現了春秋時期「兵農合一」的治國思想,通過量化标準減輕民衆負擔,同時保障軍事需求,與《管子》主張的「務本饬末則富」經濟理念相契合。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查閱《管子·乘馬》原文及漢代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本将弊薄碧芳冰原哺糟啜漓馳騰尺竹伍符傳草瘡帚蹙踏待好讀卷風火事奉粟改流歌弦革削過電皇師患禍駕海降恕揀口兒瞷瑕餞筵津迳金玉昆伎巧積雨雲欬嗽課材榔榔留芳籠而統之洛橋謬盭魔王凝注驽駕貧酸喬嶽竊勢擁權鵲畫弓宂積軕子神龜食器筮仕水蒼佩束裝盜金厮混縮項鳊銅瓜武舉人吳越同舟纖枯嚣哄箫孔瞎子西眉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