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遽的意思、促遽的詳細解釋
促遽的解釋
急促匆忙。《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 漢 鄭玄 箋:“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羣臣促遽,颠倒衣裳。” 孔穎達 疏:“故於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
詞語分解
- 促的解釋 促 ù 近,時間緊迫:促膝。促席(坐近)。急促。短促。倉促。 催,推動:促使。促進。敦促。督促。催促。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遽的解釋 遽 ù 急,倉猝:遽爾(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驚懼、慌張:遽色。惶遽。 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驿車:乘遽而至。 遂,就:“塘有萬穴,塞其一,魚何遽無由出?”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促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 拼音:cù jù
- 注音:ㄘㄨˋ ㄐㄩˋ
- 釋義:形容急促匆忙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因時間緊迫或慌亂導緻的行動匆促。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齊風·東方未明》的注解。漢代鄭玄在箋注中寫道:“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羣臣促遽,颠倒衣裳。”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群臣)于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
此處描繪了古代官員因誤判天色而匆忙更衣上朝的情景,凸顯“促遽”隱含的慌亂與緊迫感。
三、例句與延伸
- 古籍例句:
“挈壺氏失漏刻之節,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
此句通過時間誤判的典故,生動展現“促遽”的實際應用場景。
- 近義詞:急促、匆遽、倉促
- 反義詞:從容、舒緩、悠閑
四、現代適用性
“促遽”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匆忙”“急促”等更口語化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辭海》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促遽(cù jù)一詞常用作動詞,意為急促、匆忙。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巨,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用法,也有其繁體寫法。
繁體字“促”寫作「促」,多用于傳統繁體字書寫或在台灣地區使用。古時候,「促」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古代漢字中,「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辶表示走動的意思,巨表示巨大。合在一起,表示行走急速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匆忙地走進了會議室,促遽地開始了他的報告。
一些相關的詞彙:
組詞:促進、促使、快速、迅猛
近義詞:急迫、急速、匆匆
反義詞:緩慢、徐徐、從容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