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粝食的意思、布衣粝食的詳細解釋
布衣粝食的解釋
形容生活清苦。同“布衣蔬食”。
詞語分解
- 布衣的解釋 ∶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隻能穿麻布衣服 ∶平民百姓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有布衣畢昇。;;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詳細解釋.布制的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
- 粝食的解釋 粗惡的飯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妾誇布服糲食。”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糲,粗米也。” 唐 姚合 《哭費拾遺徵君》詩:“服儒師道旨,糲食卧中林。” 明 唐順之 《贈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專業解析
"布衣粝食"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布衣"和"粝食"兩部分組成,形容生活極其簡樸清貧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詞解析
-
布衣
指用粗麻布制成的衣服,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的主要服飾,與貴族階層的絲綢華服相對。後引申為平民、百姓的代稱,強調身份低微或生活樸素。《漢語大詞典》記載:"布衣"原指布制衣服,後借指平民。
-
粝食
"粝"意為粗糙的米糧,"粝食"即粗劣的飯食,如糙米、雜糧等未經精制的食物。《說文解字》釋"粝"為"粗米也",指脫殼後未再舂制的糙米,口感粗硬。
二、成語整體釋義
布衣粝食(bù yī lì shí)
- 字面義: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飯食。
- 引申義:形容生活清寒儉樸,不追求物質享受。多用于贊頌安貧樂道、甘守清貧的品格,或客觀描述貧苦的生活狀态。
- 近義詞:粗茶淡飯、箪食瓢飲、弊衣疏食
- 反義詞:錦衣玉食、鐘鳴鼎食
三、用法與文化内涵
- 曆史語境
古代文獻中常用此詞形容隱士、清官或寒門學子的生活。如《史記·李斯列傳》載:"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強調出身貧寒卻成就功業。
- 價值取向
成語蘊含儒家"安貧樂道"思想,如《論語·雍也》中"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與"布衣粝食"精神相通,體現對精神追求的重視高于物質享受。
四、權威文獻例證
- 《漢書·王莽傳》:"(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此處雖未直用成語,但"衣不曳地"的描寫與"布衣"意象一緻,反映其刻意簡樸。
- 宋代陸遊《懷舊》詩:"布衣粝食老煙霞,賴有兒曹伴暮年。" 直接以成語自述晚年清貧而自得的生活狀态。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論語譯注》(楊伯峻注本)
- 《陸遊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布衣粝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yī lì shí,形容生活清苦儉樸,與“布衣蔬食”同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布衣”指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粝食”指粗糙的飯食。整體意為穿着粗布衣、吃着粗糧,形容生活簡樸清苦。
2.出處與用法
- 曆史來源:出自唐代房魯的《上節度使書》:“其愧非愧,布衣粝食,僮饑蹇驢也,所以愧者,彼何人也,予何人也。”
- 語法功能:可作主語、定語或賓語,用于描述生活狀态。例如宋代陸遊的《書二公事》中記載鄭介夫晚年“布衣粝食,雜植華木于舍傍”。
3.延伸信息
- 近義詞:布衣蔬食、粗茶淡飯。
- 詞性特征:中性成語,古代産生,屬于聯合式結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并列組成)。
- 文化背景:常見于史書或文學作品,如《魏書》《北史》中均有類似用例,體現古代文人對清貧生活的态度。
4.應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安貧樂道或物質條件匮乏的狀态。例如:“他雖身居高位,卻始終布衣粝食,不改初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引用,可參考(高考網)或(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上落下包場冰霰充虛愁長殢酒除掉促急錯立大老遠動粘防身刀返鄉團廢格撫育革留苟貪過抵悍潑合券核武器睑闆降抑鉸刀驕倦積寇穄子居彜立地書廚黎農鹿霓衣冒色梅乾夢餘南山可移漚浮泡影偏瑣皮條前車之鑒親娅訖已勸解群豎驅逐令染绛饒盈柔遠懷迩閃離扇天蔔山址神仙窟觫觫天帚廷辯偷合苟容詳參香礬相倫鄉野笑容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