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比例向人民攤派稅收。《新五代史·雜傳十八·盧質》:“三司使 王玫 請率民財以佐用。乃使 質 與 玫 等共議配率,而貧富不均,怨訟并起,囚繫滿獄。”《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車駕總師臨 江 ,乞速降黃榜,須行約束,每事務在簡省,稍有配率,許人陳告。”
“配率”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稅收術語 指古代政府按比例向民衆攤派稅收的制度。該用法多見于史籍記載,如:
二、現代擴展含義 少數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數學或統計學中描述事物匹配比例的概念,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是對詞語的重新解讀。
特别說明:當前主流詞典(如漢典)僅收錄曆史稅收含義,現代學術領域更傾向使用“配比”“比率”等規範術語。若在文獻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配率》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比例、比率。其拆分部首為西瓜部首和刀旁,部首為 498,筆畫為13。
《配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明代。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繁體字形為「配菉」。
以下是一些關于《配率》的例句:
1. 他們得到的配率是一比三,即一個勝利配以三個失敗。
2. 這個城市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配率比較穩定。
3. 在化學實驗中,需要嚴格遵守配率的比例。
《配率》的一些相關詞彙:
組詞:配比、比例、比重。
近義詞:比例、比率、标準、均衡。
反義詞:不均衡、不符合、不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