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貴的冠簪。古人用簪把冠連綴在頭發上。華簪為貴官所用,故常用以指顯貴的官職。 晉 陶潛 《和郭主簿》之一:“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宋 司馬光 《送吳耿先生》詩:“人生貴適意,何必慕華簪。” 清 方文 《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六十懸車未白頭。”
“華簪”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比喻及文化引申三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由“華”(華麗)和“簪”(古代固定發冠的飾物)組成,字面指華貴的冠簪。古人用簪固定發冠,華簪因材質貴重(如玉石、金銀),成為身份象征。
象征顯貴官職
古代官員佩戴華簪彰顯地位,故該詞常代指高官顯爵。如陶淵明詩句“聊用忘華簪”表達對仕途的淡泊,司馬光“何必慕華簪”則勸誡勿貪戀權位。
比喻虛有其表
作為成語時,強調外在華麗而内在空虛,用于批判隻重表面修飾、缺乏實質内涵的人或事物。
多見于詩詞,如韓愈“莫肯低華簪”暗諷趨炎附勢者,方文“華簪曾佐大長秋”則直接指代官職。
“華簪”既可指實物頭飾,也可通過語境判斷其象征義:或表達對權貴的隱喻,或作為批判浮華的比喻。理解時需結合文本背景,如陶淵明、司馬光等均通過該詞表達對仕途的反思。
華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華”和“簪”。下面我們來逐一解析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并了解它的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艹)⺣(丷)
筆畫:8畫
意思:有關花草植物的美麗、繁盛和華貴。
拆分部首:⺮(竹)⼲(幹)
筆畫:18畫
意思:一種用于束發或插在頭發中的飾品,有時代表身份地位或榮耀。
來源:《華簪》一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詩經·邶風·華黍》中,有“粢(zī)盛(shèng)豐實,鬵(qīn)鬵華食”這樣的句子,其中的“華”表示繁盛和美麗的意思,再結合上面提到的“簪”表示一種飾品,因此形成了“華簪”的概念。
繁體:華簪(注:簪字中間的竹字旁改為「⿱禾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對于“華簪”這個詞來說,在古代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字形和意思都是相對一緻的。
例句:她頭上佩戴着一朵鮮豔的華簪。
組詞:華麗、簪子。
近義詞:花簪、花冠。
反義詞:樸實。
以上就是有關于《華簪》這個詞的解析,包括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