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teous to the wise and condescending to the scholarly] 舊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結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識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視人才
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侈矜尚,先哲所去。——《宋書·江夏王義恭傳》
謂有地位者能禮敬賢德之人并降格與之結交。《新唐書·李勉傳》:“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 李巡 、 張參 在幕府,後二人卒,至宴飲,仍設虛位沃饋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河南 撫軍 畢秋帆 先生簉室 周月尊 ,字 漪香 , 長洲 人也。酷嗜文墨,禮賢下士。”《紅樓夢》第三回:“且這 賈政 最喜的是讀書人,禮賢下士,拯溺救危,大有祖風。” 郭沫若 《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和 劉邦 、 朱元璋 輩起于草澤的英雄們比較起來,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概。”
“禮賢下士”是一個褒義成語,指地位高的人以謙遜态度尊重、招攬有才德的人。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意義
指上位者放下身段,對有德有才者以禮相待,尤其重視地位較低但能力出衆的人。包含兩方面:
深層内涵
強調“真心實意的謙遜”,而非表面客套。例如,帝王或官員通過實際行動(如親自拜訪、虛心納谏)展現對人才的重視。
構詞特點
并列結構,“禮賢”與“下士”相輔相成,分别指向對待賢才和普通士人的态度。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唐代《新唐書·李勉傳》中也有用例,描述李勉在朝廷中謙遜待士的事迹。
現代用法
泛指領導、管理者等尊重人才的行為,如企業高管主動聽取基層員工建議。
近義與反義
例句:“他雖身居高位,卻始終禮賢下士,常與年輕學者探讨問題。”
此句體現了對地位較低但學識豐富者的尊重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禮賢下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待賢能的人以禮儀之道對待,對下屬或晚輩以尊重和關愛之心對待。
《禮賢下士》的拆分部首為示、貝、口、土,拆分的筆畫為20畫。
《禮賢下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講述荀卿曾經向孟子請教如何待人接物,孟子回答說:“禮賢下士。”意即對待賢才要以禮待之,對待下屬要予以尊重和優待。
《禮賢下士》是《禮賢下士》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禮賢下士》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領導對待下屬要禮賢下士,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工作氛圍。
2. 作為一名上司,他既嚴格要求下屬,同時也善于禮賢下士。
1. 禮貌
2. 賢明
3. 下屬
4. 士人
5. 禮儀
1. 尊重下屬
2. 重視賢才
1. 疏遠下屬
2. 鄙視賢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