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用曆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曆法·頒曆》:“ 嘉靖 二十一年頒曆之辰……若外夷,惟 朝鮮 國,歲頒王曆一冊,民曆百冊,蓋以恭順特優之。”
“民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曆法體系,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民曆指民用曆書,是古代官方頒布給民衆使用的曆法,主要用于指導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與專供皇室使用的“王曆”相對應,明代文獻記載朝鮮曾獲“王曆一冊,民曆百冊”(《野獲編·曆法·頒曆》),體現其普及性。
二、曆法特點
三、曆史與文化意義
四、與現代曆法的區别
現代公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周期為準,而民曆屬于陰陽合曆(如農曆),兼顧月相和太陽位置,至今仍在傳統節慶中使用。
《民曆》是指中國民間所用的曆法,也被稱為農曆或陰曆。本文将介紹《民曆》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民曆》指的是中國傳統曆法,根據農作物生長、動物繁衍、天象變化等周期性現象來劃分時間的一種方式。它以月相為基礎,将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份,每個月份又根據陰陽曆的交替而有所不同。
《民曆》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民(mín)和曆(lì)。其中,“民”字的部首是“氏”,總計三個筆畫;“曆”字的部首是“廠”,總計五個筆畫。
《民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民曆主要由天文、氣象觀測和農業生産經驗總結而來。
《民曆》的繁體字是「民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曆」字曾有多種寫法,其中包括「曆」和「厤」等。
1. 春節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2.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
民間、曆法、農曆、陰曆、農民、農曆新年。
農曆、陰曆,與民曆是指同一種中國傳統曆法。
陽曆,即今天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公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