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紼冕 ”。古代禮服。也借指高官顯位。紼,通“ 芾 ”。《逸周書·命訓》:“以紼絻當天之福,以斧鉞當天之禍。”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诔》:“紼冕崇麗,衡紞維新。” 宋 蘇舜欽 《浩然堂記》:“ 曾君 将之 杭 官,旅於 蘇 ,嘗登于 滄浪 之亭,覽景四顧,慨然有棄紼冕相從之意,予始未以其言為信也。”
“绋絻”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解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绋”本指牽引靈柩的繩索,《禮記·曲禮上》有“助葬必執绋”之載,後引申為系物的粗繩;而“絻”通“冕”,原指喪冠,《荀子·正名》注疏稱“絻與冕同”,亦可作動詞表喪服穿戴。二字合用時,“绋絻”特指古代喪葬禮儀中使用的服飾與器物系統。
從文化淵源考據,《周禮·春官·司服》詳述“凡喪,為天王斬衰,為諸侯齊衰”的禮制規範,其中“絻”作為喪冠形制,與“绋”代表的棺柩系縛工具共同構成等級分明的喪儀符號。《辭源》考訂該詞多出現于先秦兩漢文獻,如《春秋公羊傳》注疏中“绋者,所以引柩車也;絻者,所以代喪冠也”,印證其作為禮制載體的雙重功能。
在語義演變層面,《說文解字注》強調“绋”從糸弗聲,突顯其材質與牽引功能;“絻”則因形制演變衍生出臨時冠冕的含義。二字的結合既包含物質器具的喪葬實用功能,又承載着“禮以飾情”的文化内涵,成為研究古代喪葬制度的重要語料。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僅見于專業古籍研究及禮制文化論述。
您查詢的詞語“绋絻”在目前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找到相關解釋。暫時無法為您提供詳細釋義。建議:
當前可查到的類似古漢語詞彙如“踾踧”(音fú cù),意為聲音急促激烈狀,出自《長笛賦》。若您需要其他古漢語詞彙解析,可補充說明具體詞語。
葆羽變趨邊野筆記本並翼城根逞勝成勳大公至正打诨戴帽饧大岘東館動腳逢門分省黼蔀黻紀扶同趕飯公孫衍刮刮關目歸順滾球海鳥漢經廠和哄黑精圜鑿方枘火證絞讦浃髓淪膚井底可喜扣折虧心事聊浪鱗構淪褫煤炱拿把權星任何人寰儒術深敏十言壽樂疏食飲水屬臾私語聳異粟斯特産條脩葉貫條帚踠迹伍籍五剽詳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