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殿。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三身殿琉璃吻,高接青虛;舍利塔金相輪,直侵碧漢。”參見“ 三身 ”。
“三身殿”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三身殿”原為佛教建築術語,後衍生出比喻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其佛教理論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西廂記諸宮調》及佛教經典釋義。
《三身殿》是一個詞組,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詳細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三身殿》,可以分為三個部首:一字頭、蔔字邊、殳字邊,分别對應“㐂”、“卩”和“殳”。整個詞組共有11個筆畫。
《三身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佛教寺廟建築,在佛教寺院中,供奉佛祖的大殿通常稱為“三身殿”。繁體字“三身殿”和簡化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三”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弎”,表示數字三。而“身”這個字的古代寫法是“身”。古人們用毛筆在竹簡或紙上書寫,形成了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
1. 佛教寺廟裡的大殿叫做三身殿,供奉佛祖。
2. 古代帝王建造的豪華宮殿中,有着三身殿的設計,代表着統治者的權威。
與《三身殿》相關的組詞有:
1. 三殿五觀:佛教寺廟中供奉佛祖的三間殿和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五尊菩薩。
2. 三身佛:佛教中觀念的三個佛身,即法身、報身和化身。
3. 殿堂:大型建築物中供奉神佛、行宗教活動的廳堂。
與《三身殿》相關的近義詞有:“佛殿”、“佛堂”、“佛殿堂”。而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