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新唐書·百官志四下》:“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
(2).泛指高官之儀仗。 唐 李商隱 《為懷州李中丞謝上表》:“賜以竹符之重,遂使 霍氏 固辭之第,早建雙旌。” 徐炯 注:“雙旌唯節度領刺史者有之,諸州不與焉。今則通用為太守之故事矣。” 元 劉忠之 《太常引·送郭複齋》詞:“何處望雙旌,泛千裡孤舟月明。” 明 王世懋 《送李太史元甫冊封蜀藩》詩:“玉檢金泥出大庭,雙旌萬裡去冥冥。”
(3).借指高官。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倘或無知猖獗,突犯雙旌,雖手握兵符,徵調不及,一時亦無如之何。”參見“ 雙節 ”。
雙旌,漢語詞彙,讀音為 shuāng jīng,其核心含義指古代高官出行時用作儀仗的兩面旗幟,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化背景角度詳細解析:
儀仗象征
指古代帝王或高級官員出行時,由隨從持舉的兩面旌旗,作為儀仗的一部分,彰顯威儀與品級。唐代節度使制度中,“雙旌雙節”成為重要标識,《新唐書·百官志》載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 。
例:李商隱《為懷州李中丞謝上表》雲:“賜以旌節,降自雲霄,望阙而冠蓋生輝,指轅而士吏動色。”
借指高官身份
因雙旌為高級職官專屬儀制,故文學作品中常代指持有者身份。如唐代詩人戴叔倫《奉天酬别鄭谏議》中“雙旌擁萬戟,中有霍嫖姚”,即以“雙旌”暗喻将領的顯赫地位 。
離别與使命的象征
古代官員赴任常以“持旌”喻受命遠行,如劉長卿《送梁郎中赴吉州》中“遙想雙旌何處行,青山秋草馬嘶鳴”,以雙旌點明友人離任遠行的場景 。
歸隱與榮退的隱喻
部分詩詞以“雙旌”反襯辭官歸隱,如宋代王禹偁《送刑部韓員外同年緻仕歸華山》中“抗表辭烏府,歸山鬓未秋,朝簪還獬豸,塵世謝蜉蝣”,暗含卸去旌節、回歸田園之意 。
現代漢語中,“雙旌”屬曆史詞彙,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叙述,指代古代高階官員的儀仗制度,亦見于地方志、職官考據文獻。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唐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 。
參考來源:
“雙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唐代節度使的儀仗
根據《新唐書》記載,唐代節度使兼任刺史的官員出行時,會攜帶“雙旌雙節”作為儀仗,象征其軍事與行政權力。這一用法在多個權威文獻中被明确提及。
泛指高官儀仗
隨着時間演變,“雙旌”不再局限于節度使,逐漸成為高官出行的通用儀仗标志。例如李商隱在《為懷州李中丞謝上表》中,用“雙旌”代指太守的儀仗。
借指高官身份
在文學作品中,“雙旌”常被用來代指高官本身。如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突犯雙旌”即暗指觸犯高官權威。
象征雙方勢均力敵(較少見)
部分詞典提到“雙旌”作為成語,比喻兩方力量相當、互不相讓。例如和中,結合古代戰場并列旌旗的場景引申此意,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
“雙旌”最初是唐代高級官員的儀仗符號,後擴展為高官身份的象征,并在文學中衍生出借代與比喻的用法。需注意其成語用法(指雙方對峙)多見于現代詞典解釋,古典文獻中更側重儀仗與官職的關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李商隱全集》等原始文獻。
不亢不應場籍禅和子垂戒惙惙澄沙吊會二麥沸點封鲊襆巾绋冕腹腔高參高徽關于鼓湧函三和玉鶴羽薨然頰渦讦奸進庠疾子巨變開話開進攬辔冷焰栗荴離駒淩獵力強流黜莽魯靦顔人世粘膠凝冰彭家珍骈屍漂遊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覃被輕諷青死晴雨表绮纨之歲三勒漿手鼓舞雙距陶泥天書湍決頹濫委服小殿直小雁塔戲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