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陪臣的意思、陪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陪臣的解釋

(1).古代天子以諸侯為臣,諸侯以大夫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因之大夫對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對于諸侯,都是隔了一層的臣,即所謂“重臣”,因之都稱為“陪臣”。(1)古代諸侯的卿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過於 周 , 周 西鄙掠之。辭於行人曰:‘天子陪臣 盈 ,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 杜預 注:“諸侯之臣稱於天子曰陪臣。”《禮記·曲禮下》:“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鄭玄 注:“亦謂諸侯之卿也……陪,重也。” 孔穎達 疏:“其君已為王臣,己今又為己君之臣,故自稱對王曰重臣也。”《史記·齊太公世家》:“ 周 欲以上卿禮 管仲 , 管仲 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陪臣 陸機 言,今月九日, 魏郡 太守遣兼丞 張含 ,齎闆詔書印綬,假臣為平原内史。” 李善 注:“ 蔡邕 《獨斷》曰:諸侯境内,自相以下,皆為諸侯稱臣,於朝皆稱陪臣。”(2)指大夫的家臣。《論語·季氏》:“ 孔子 曰:‘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2).古代外交使臣出使時,對對方國家的君主而言,亦稱“ 陪臣 ”。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 宗道 曰:‘僕與 夏 主比肩從事天子,若 夏 主自來,當相為賓主。爾陪臣也,安得為主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 安南國 王 阮光平 至京,遣其臣饋公土儀,公取一二物,使人出曰:‘中朝相公問陪臣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陪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職官稱謂,其核心含義指“臣屬之臣”,即間接效忠于最高統治者的次級臣僚。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析,該詞具有雙重曆史語義:

  1. 分封制下的等級定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陪臣最初特指諸侯國大夫對周天子的自稱。在周代宗法制度中,諸侯受封于天子,而諸侯國内的大夫需通過諸侯間接向天子效忠,形成“天子—諸侯—大夫”的三級臣屬關系。例如《禮記·曲禮下》記載:“列國之大夫……自稱曰陪臣某。”

  2. 君臣關系的延伸形态

    王力《古漢語字典》補充解釋,陪臣亦可指代臣子的家臣。這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尤為顯著,如《論語·季氏》所述“陪臣執國命”,即指魯國季氏家臣陽虎掌權的史實,凸顯了陪臣制度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

該詞的曆史演變體現着兩大特征:

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華書局,2018年
  3. 《禮記注疏》,鄭玄注,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論語集釋》,程樹德撰,中華書局,2013年

網絡擴展解釋

“陪臣”是中國古代及東亞文化中的政治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層級關系中的臣屬
    指間接效忠于最高統治者的臣子。例如:

    • 諸侯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天子→諸侯→大夫);
    • 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是“陪臣”(諸侯→大夫→家臣)。
  2. 與“重臣”相對
    負責内務或安保等事務,地位低于掌權的文臣、武臣(重臣),且通常無谥號、不受勳。

二、曆史出處與語境

  1. 儒家經典中的記載

    • 《論語·季氏》提到“陪臣執國命”,指家臣篡奪國家權力,孔子認為這種情況難以長久維持。
    • 《左傳》記載諸侯的卿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如“天子陪臣盈”(襄公二十一年)。
  2. 外交場合的用法
    古代外交使臣出訪他國時,對對方君主自稱為“陪臣”,如《禮記·曲禮下》中列國大夫入天子之國的自稱。

三、其他相關用法

  1. 日本戰國時期的類比
    日本大名的家臣(直臣)對更高統治者(如豐臣秀吉)而言是“陪臣”,如上杉景勝的家臣直江兼續。
  2. 朝鮮曆史中的分類
    古朝鮮将臣屬分為“主臣”與“陪臣”,後者多負責内務及安保。

四、總結

“陪臣”體現了古代東亞等級制度中複雜的效忠關系,既可用于國内政治層級(如周代分封制),也見于外交禮儀,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地的官僚體系稱謂。

别人正在浏覽...

埃堨避強擊弱布衣之交殘棄涔蹄長都嫦娥長漏廛郭楚楚可愛呆大雕蟲小事根椽片瓦骨岩岩旱象合見合數後坐歡快堅瓠靜谛精明能幹畸日赍物計意拉近乎攬減兩監簾帏寮司麗紫賣口廟算能征慣戰齧氈匹馬丘牛品字梅乾脆利落千日酒期寄禽儀囚奴秋爽羣化群戲容顔賞悅射生兒耍威風稅屦水杉泗州調遡遊天凝地閉通背拳徒屬文烈無種仙韶曲縣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