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陪臣的意思、陪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陪臣的解釋

(1).古代天子以諸侯為臣,諸侯以大夫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因之大夫對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對于諸侯,都是隔了一層的臣,即所謂“重臣”,因之都稱為“陪臣”。(1)古代諸侯的卿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過於 周 , 周 西鄙掠之。辭於行人曰:‘天子陪臣 盈 ,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 杜預 注:“諸侯之臣稱於天子曰陪臣。”《禮記·曲禮下》:“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鄭玄 注:“亦謂諸侯之卿也……陪,重也。” 孔穎達 疏:“其君已為王臣,己今又為己君之臣,故自稱對王曰重臣也。”《史記·齊太公世家》:“ 周 欲以上卿禮 管仲 , 管仲 頓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文選·陸機〈謝平原内史表〉》:“陪臣 陸機 言,今月九日, 魏郡 太守遣兼丞 張含 ,齎闆詔書印綬,假臣為平原内史。” 李善 注:“ 蔡邕 《獨斷》曰:諸侯境内,自相以下,皆為諸侯稱臣,於朝皆稱陪臣。”(2)指大夫的家臣。《論語·季氏》:“ 孔子 曰:‘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2).古代外交使臣出使時,對對方國家的君主而言,亦稱“ 陪臣 ”。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 宗道 曰:‘僕與 夏 主比肩從事天子,若 夏 主自來,當相為賓主。爾陪臣也,安得為主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 安南國 王 阮光平 至京,遣其臣饋公土儀,公取一二物,使人出曰:‘中朝相公問陪臣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陪臣”是中國古代及東亞文化中的政治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層級關系中的臣屬
    指間接效忠于最高統治者的臣子。例如:

    • 諸侯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天子→諸侯→大夫);
    • 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是“陪臣”(諸侯→大夫→家臣)。
  2. 與“重臣”相對
    負責内務或安保等事務,地位低于掌權的文臣、武臣(重臣),且通常無谥號、不受勳。

二、曆史出處與語境

  1. 儒家經典中的記載

    • 《論語·季氏》提到“陪臣執國命”,指家臣篡奪國家權力,孔子認為這種情況難以長久維持。
    • 《左傳》記載諸侯的卿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如“天子陪臣盈”(襄公二十一年)。
  2. 外交場合的用法
    古代外交使臣出訪他國時,對對方君主自稱為“陪臣”,如《禮記·曲禮下》中列國大夫入天子之國的自稱。

三、其他相關用法

  1. 日本戰國時期的類比
    日本大名的家臣(直臣)對更高統治者(如豐臣秀吉)而言是“陪臣”,如上杉景勝的家臣直江兼續。
  2. 朝鮮曆史中的分類
    古朝鮮将臣屬分為“主臣”與“陪臣”,後者多負責内務及安保。

四、總結

“陪臣”體現了古代東亞等級制度中複雜的效忠關系,既可用于國内政治層級(如周代分封制),也見于外交禮儀,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地的官僚體系稱謂。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陪臣

陪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逐一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陪(部首:阝,筆畫:9)臣(部首:臣,筆畫:7)。

來源和繁體:

陪臣二字都是源自于古代漢語,沒有具體的出處記錄。繁體字為「陪臣」,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陪臣」這個詞的寫法往往僅使用兩個字的獨立形式。

例句:

他在朝廷擔任陪臣,為國家盡職盡責。

這個詞用在句子中用來表示在權貴旁邊輔助或效忠的人。

組詞:

陪同、陪伴、陪讀、陪祭、陪審等。

近義詞:

輔臣、佐臣。

反義詞:

忠臣、義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