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佛教的“真理”、“實理”。 清 趙翼 《澄懷園消夏》詩:“一編閑讀《首楞嚴》,後夜雞鳴靜諦拈。”
“靜谛”是一個佛教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jìng dì
詞性:名詞
釋義:指佛教中的“真理”或“實理”,強調對佛法本質的深刻領悟與平靜參悟。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趙翼的詩作《澄懷園消夏》:“一編閑讀《首楞嚴》,後夜雞鳴靜谛拈。”
此處通過描繪深夜研讀佛經的場景,體現“靜谛”與禅修、思辨的關聯性。
三、延伸解析
四、現代使用 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中,形容對事物本質的透徹理解,例如:“曆經滄桑後,他終以靜谛之心觀照世事。”
《靜谛》是由靜和谛兩個字組成的詞彙,表達了安靜與沉思的含義。它代表了一種心靈和思維的狀态,指的是在平靜的環境中思考、沉澱心靈,并尋找内心的平靜與甯靜。
根據《康熙字典》的編碼,靜的部首是青字旁,谛的部首是言字旁。靜的筆畫數為8畫,谛的筆畫數為13畫。
《靜谛》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産之一,出自《莊子·逍遙遊》篇,其中有句詩:“夫唯無知無為謂之庸。”王弼注釋中将“無知無為”解釋為“靜谛”,指的是心無所執着,思維不受雜念影響的狀态。
繁體字“靜諦”中,“靜”字的結構稍有變化,将青字旁的“靑”改為“⺝”,表示了部分繁體字的字形演變。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遷,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靜的古字形是一個組合字,由“⿱廣⿰從生”構成,象征着在廣場上的人們保持安靜。谛的古字形是一個組合字,由“⿱日⿲言⿰艮言”構成,表示對内心進行深刻思考。
1. 在這個喧嚣的世界裡,我們需要找到靜谛的時刻,反思自己的生活。
2. 參禅靜坐可以幫助人們達到心靈的靜谛狀态。
靜心、靜觀、靜坐、谛聽、谛視、谛思等。
寂靜、沉寂、甯靜、靜谧。
喧鬧、繁忙、嘈雜、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