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吞氈毛充饑。常用以比喻堅貞不屈。典出《漢書·蘇武傳》。 宋 蘇轼 《次韻鄭介夫》之一:“相與齧氈持 漢 節,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蘇轼 《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絕》之三:“漱石先生難可意,齧氈校尉久無朋。”參見“ 齧雪 ”。
"齧氈"(niè zhān)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解釋:
指咬食氈毛充饑的行為,常用以比喻在極端困境中保持堅貞不屈的精神。該詞既包含對物質匮乏的忍耐,也強調精神層面的堅守()。
源自《漢書·蘇武傳》。蘇武被匈奴扣押期間,因拒絕投降而被流放至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匈奴斷絕其食物供應,蘇武被迫以雪水解渴、吞食氈毛充饑,最終堅持十九年不降,成為忠貞氣節的象征()。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形容人在逆境中保持原則或追求目标時的頑強意志。例如:“科研團隊在偏遠地區齧氈般的堅持,終獲突破。”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漢書》或蘇轼相關詩詞()。
《齧氈》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用牙齒咬住氈子或其他軟物品。它也可以引申為切割或咬斷。
《齧氈》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齧”字的部首是“口”,表示與嘴有關,而“氈”字的部首是“毛”,表示與毛發有關。
《齧氈》總共有9筆。
《齧氈》是由動詞“齧”和名詞“氈”組成的複合詞。其中,“齧”字來源于古代詞語“齧”,是模仿老鼠用牙齒咬東西的聲音來形成的。而“氈”字則是指用羊毛等動物毛制成的一種厚實軟件。
在繁體字中,“齧氈”分别寫作“齧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齧氈》中的字也有所變化,其中,“齧”字古代的寫法為“囓”,而“氈”字古代的寫法為“毚”。
1. 他用牙齒齧氈,制作了一頂漂亮的帽子。
2. 老鼠咬斷了毛線,用來齧氈構建巢穴。
組詞:齧齒、氈帽、齧食、齧咬。
近義詞:咬、嚼、啃。
反義詞:放開、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