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物的意思、赍物的詳細解釋
赍物的解釋
供應給屯戍、出使等遠行者攜帶使用的物品。《史記·大宛列傳》:“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漢書·張骞傳》:“其使皆私縣官齎物。” 顔師古 注:“言所齎官物,竊自用之,同於私有。”
詞語分解
- 赍的解釋 赍 (賫) ī 懷抱着,帶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沒(?)(志未遂而死去)。 把東西送給别人:赍發(資助)。赍賞。赍盜糧(把糧食送給盜賊,喻幫助敵人做壞事)。 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行者赍,居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赍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
基本釋義
“赍物”指古代官府為屯戍、出使等遠行者提供的隨身攜帶物品。這類物品通常包括糧草、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用于保障遠行人員在途中的基本需求。
-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張骞傳》的記載。例如《史記》提到“私縣官齎物”,指漢代使臣私自将官府提供的物資用于與外國的私下交易。顔師古在《漢書注》中進一步說明:“言所齎官物,竊自用之”,表明這些物品本為公家配發,但存在被私用的情況。
-
字源參考
“赍”本義為“懷帶、持拿”,如“赍持”(手持)、“赍志而沒”(抱負未實現而離世),後衍生出“贈送”之意(如“赍賞”);“物”則指具體物資。二字組合強調“攜帶并供給特定用途的物品”。
-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其概念類似于今天的“差旅物資”,但古代語境下更強調官方配發屬性。
建議需要具體分析曆史案例時,可查閱《史記》《漢書》相關原文,并結合漢代使節制度進一步理解其社會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赍物(jī wù)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将物品交給或托付給他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赍”和“物”。其中,“赍”是由部首“走”和“十”組成;“物”是由部首“牛”和“勿”組成。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赍物這個詞源自古代的軍事運輸,經常用于埋伏任務或作為戰争情報的傳遞方式。将物品托付給他人可以減輕負擔,同時也能确保物品的安全。在古代漢字史書中,赍物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由于赍物的作用重要且特殊,這個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常用的詞彙。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赍物的字形并未有明顯的變化。根據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其字形仍然保持了牛和十旁的組合。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演變,部分繁體字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差異。
以下是赍物在句子中的幾個例句:
1. 今天我要赍物給我的朋友,讓他幫我帶回家。
2. 她把珍貴的贈品赍物給了妹妹,以示嘉獎。
在組詞方面,赍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赍信、赍捧、赍載等。這些詞語都與赍物的意義相關,強調了交付或運輸物品的行為或方式。
赍物的近義詞是托付,反義詞則是保留或保管。這些詞彙在表達把物品交付給他人時可以互相替換,但在具體含義和用法上略有差别。
總結來說,赍物是指将物品交給或托付給他人的意思。它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的字形保持穩定,對于負擔減輕和物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這個詞彙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并且有着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