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教戒 ”。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世間亡者多有見神》:“孫兒婦女以次教誡。”《明史·蔺芳傳》:“ 芳 所治事,暮必告母。有不當,輒加教誡。”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隻對于第二點加以猛烈的教誡,大緻是說他‘死闆’和‘活潑’既然都不贊成,即等于主張女性應該不死不活,那是萬分不對的。”
“教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ào jiè,其核心含義為教導和告誡,常指通過語言或行為引導他人明辨是非、規範言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同“教戒”
該詞由“教”(教導)和“誡”(告誡)組成,強調通過語言或示範進行引導與警示,如《吳子·治兵》中提到“用兵之法,教戒為先”,說明軍事訓練中教導的重要性。
宗教與道德場景的勸誡
多用于宗教或道德教化,如佛教、儒家經典中常以教誡引導信徒向善止惡,例如:“其目的在于教誡,勸誡教徒們為善止惡,棄妄歸真”。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現代語境
可用于強調長者的智慧傳承,如“尊重長者教誡,必緻和諧安定”。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教誡是指通過言辭、行為或規勸等方式給予他人教育、勸告以引起對方警戒和注意的行為。教誡往往是出于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旨在幫助他人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提高自身素質。
教誡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拼音是jiao。它由13畫組成。
教誡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尚書·禹貢》中。它的意思是通過詞句教育和勸告人們遵守道德規範。後來,教誡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道德教育等方面。
教誡的繁體字為「教誡」。
古時的漢字寫法發展至今已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古代,教誡一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這些古代寫法已經較少使用,對于現代人來說較為陌生。
1. 作為長輩,我們應該經常對孩子進行教誡,幫助他們樹立正确的世界觀價值觀。
2. 教師以身作則,不僅通過言傳身教教誡學生,還要發揮榜樣的作用。
3. 他的言辭有時過于直接,常常不加教誡地批評他人,容易引起争議。
1. 教育:通過教誡、引導等方式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知識和能力。
2. 規勸:用言語或行動勸告,教誡他人遵守規範或修正錯誤。
3. 忠告:誠摯地給予他人的忠實勸告和警示,目的是幫助對方。
近義詞:勸誡、告誡
反義詞:縱容、默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