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者席上。猶今言知識界。 唐 崔嘏 《授盧懿吏部郎中制》:“以爾詞鋒絢練,門緒清華,儒席許其溫恭,士林推其端厚。”
“儒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儒席”指“儒者席上”,即古代儒生聚集的場合,類似于現代所說的“知識界”或“學術界”。這一概念強調儒家學者群體的文化地位和學術氛圍。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崔嘏《授盧懿吏部郎中制》中記載:“儒席許其溫恭,士林推其端厚。” 此句通過“儒席”與“士林”并列,突顯了儒家學者群體的德行與學識。
字義分解
現代對應
在當代語境中,“儒席”可類比為知識分子的學術圈層,涵蓋教育、研究等領域,強調其文化傳承與道德規範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典章制度相關研究。
《儒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傳承和學術交流的場所,也可以指代儒家學者的講學場所。在古代中國,儒學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流派,而儒席則是儒學傳承的重要場所。
《儒席》的第一個字是“儒”,由“亻”(人)和“需”(需求)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九個筆畫。第二個字是“席”,由“巾”(巾帼)和“西”(西方)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八個筆畫。
《儒席》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探禮而儒,樂而席。”(《論語·陽貨》)這句話意味着學者相互間禮儀的傳承和學術的交流。在繁體字中,“儒”和“席”保持相同的形态,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儒字有時候也寫作“需”,巾字也有可能寫作“已”。這些變體寫法是因為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寫法有所變化,但是整體的形态和意義是保持一緻的。
1. 去年我參加了一次儒席,從中受益良多。
2. 儒席上,學者們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思想。
組詞:儒學、儒家、席間、席地。
近義詞:學術交流、學術讨論、學術講座。
反義詞:戰場、競技場、角鬥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