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遙望故國。喻懷念家鄉。 唐 顧況 《酬唐起居前後見寄》詩之一:“愁人空望國,驚鳥不歸林。”
(2).有聲望的國家。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至自晉築郎囿》:“觀《春秋》比事之書,可以知望國之所以衰矣。” 清 方苞 《讀邶鄘魏桧四國風》:“ 魯 宋 望國,歷年久長而詩無風,況蕞爾之 邶 鄘 立國又日淺哉!”
關于“望國”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分析如下:
遙望故國,表達思鄉之情
由“望”(懷念、思念)和“國”(祖國、家鄉)組成,指遠離故土時對家鄉或祖國的深切思念。此意多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顧況《酬唐起居前後見寄》中“愁人空望國,驚鳥不歸林”。該詞也用于描述帝王遙祭山川星辰的儀式(如“望祭”),引申為對故土的追憶。
有聲望的國家
指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如明代劉基《春秋明經》提到“望國之所以衰”,清代方苞著作中亦用此義。
部分網絡解釋沿用傳統含義,但更側重“思鄉”的比喻義,如描述海外遊子心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典文獻中兩種含義并存,現代使用則偏向情感表達。
《望國》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思念祖國或遠離家鄉時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望國》由“木”和“皿”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8個筆畫。
《望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詩詞中。在古代人們由于各種原因遠離家鄉,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往往流露出來。因此,《望國》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詞語。
《望國》是《望國》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望國》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例如在古代金文中,可能寫作“朢國”、“方國”等,但字義和思念故鄉的情感仍然保持一緻。
1. 在異國他鄉,他時常望國思鄉,思念着家鄉的親人和美好的回憶。
2. 遠離家鄉的他,每晚都會登高望國,凝望着遠方熟悉的山川。
望國家,思鄉情,思念故鄉
懷念、思慮、思寡、思鄉
留滞、忘國、懷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