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委派的主盟老臣。《左傳·昭公十一年》:“今 單子 為王官伯,而命事於會。”《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年》:“﹝九月﹞戊申,以 揚州 刺史 始興王 叔陵 為王官伯,臨盟百官。” 胡三省 注:“王官伯者,古者天子盟諸侯,使天子之老涖之,如 春秋 踐土 之盟, 王子虎 盟諸侯于王庭,是之謂王官伯。”
“王官伯”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為天子委派的主盟老臣,主要職能是代表周天子主持諸侯盟會或監督盟約執行。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
“王官伯”指代由周天子(或後世帝王)直接任命的、德高望重的老臣,負責主持諸侯間的盟會或監督盟約的締結與履行。其身份象征天子權威,體現中央對諸侯的約束力。
曆史背景
這一稱謂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封建制度。當時諸侯分封,天子通過“王官伯”這一角色維持諸侯間的秩序,避免戰亂。例如,《左傳·昭公十一年》提到周王派遣單子(單成公)作為王官伯主持盟會。
王官伯的具體職責包括:
“王官伯”是周代政治體系中重要的職銜,反映了天子通過禮儀和盟約維系諸侯關系的制度設計。其曆史意義在于平衡分封制下的權力結構,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的關鍵概念之一。
《王官伯》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三個職位,即王、官、伯。它們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擁有極高的地位和權力。
《王官伯》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字:王(玉)官(宀)伯(人攵)。其中,“玉”是王的部首,筆畫數為5;“宀”是官的部首,筆畫數為3;“人”是伯的部首,筆畫數為2。
《王官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如《左傳》、《尚書》等。當時,王、官、伯都是古代中國的官職名稱,分别代表了最高的君主、高級官員和貴族領袖。
《王官伯》的繁體字為「王官伯」,沒有特别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使用的字形也有所變化。對于《王官伯》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略微的差異,但整體的含義和結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是這個公司的王官伯,決策權完全掌握在他手上。
2. 那位老人曾擔任過王官伯一職,是為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
《王官伯》可以與其他詞組進行組詞,示例如下:
1. 王侯将相
2. 官場鬥争
3. 伯樂相馬
與《王官伯》相近義的詞彙包括:
1. 帝王将相
2. 官僚體制
3. 高官顯貴
與《王官伯》相反義的詞彙包括:
1. 平民百姓
2. 底層勞動者
3. 無權無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