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帖經試士。《新唐書·楊瑒傳》:“ 瑒 奏:有司帖試明經,不質大義,乃取年頭、月尾、孤經、絶句。”
“帖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iě shì,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帖經試士”,即通過摘錄儒家經典中的片段(掩蔽上下文),要求考生填寫空缺部分,以測試對經書的熟悉程度。
起源與演變
帖試最早見于唐代科舉,是“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之一。考官從《五經》中選取一行文字,遮蓋部分内容(如“年頭、月尾、孤經、絕句”),考生需憑記憶補全。
争議與批評
唐代官員楊瑒曾批評這種考試過于機械,隻考零散經文而忽略對經典大義的理解。
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帖試”可能引申為公開張貼試卷或征集意見(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解釋仍以科舉考試為主。
“帖試”是古代以經文填空為核心的考試方法,體現了科舉制度對經典記憶的重視,但因其機械性受到批評。現代語境中若使用該詞,需結合具體背景判斷是否為引申義。
帖試(tiè sh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帖和試。
帖字的部首是左右結構的左,總共有10畫。它是古代紙張的一種形式,用于書寫。後來,帖擴展為表示書法、篆刻等相關的意義。
試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2畫。它的基本含義是嘗試、測試。在古代,試字的字形與今天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寫法類似于示加門的結構。
帖試這個詞的來源是帖書試用的縮寫。帖書指的是寫在帖子上的文字,試用則表示對某物的測試或嘗試。合在一起,帖試表示書法、字帖等書法課堂上以模仿名家字迹的方式進行的訓練和練習。
帖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貼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帖字在古代用的是象形旁,類似于帛字的形狀。試字則是象形文字,畫法更加簡單,與現今的寫法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我每天都進行帖試,以提高我的書法水平。
2. 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帖試,以鍛煉他們的書寫技巧。
一些與帖試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字帖:用于練習書法的紙張或冊子。
2. 臨帖:模仿名家字迹進行字帖練習。
一些與帖試近義的詞語有:
1. 書法練習:指現代書法愛好者為了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而進行的練習。
2. 字體仿寫:模仿某種字體進行寫作。
帖試的反義詞是放縱,指不加約束、不加限制的表現或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