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陵散絕”是一個漢語成語,源于《世說新語·雅量》中嵇康臨刑彈琴的典故,現多用于比喻優良傳統或技藝失傳、後繼無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
近義詞
後繼無人、絕學失傳。
反義詞
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出處:
魏晉時期,嵇康(“竹林七賢”之一)因得罪權貴被判死刑。臨刑前,他神色自若索琴彈奏《廣陵散》,并感歎:“袁孝尼曾想學此曲,我未傳授,如今《廣陵散》要失傳了!”(《世說新語·雅量》)
延伸:
嵇康的悲壯故事使“廣陵散絕”成為文化斷層的象征。後世文學中常引用此典,如清代小說《孽海花》用其形容蘇州科舉鼎甲盛況不再。
盡管曆史上《廣陵散》的琴譜并未完全失傳(明代《神奇秘譜》有收錄),但成語仍沿用其典故中的象征意義,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廣陵散絕》是一個典型的漢字詞組,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廣、陵、散和絕。
廣陵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廣(三點水,2筆)+ 陵(阝,8筆)+ 散(攵,3筆)。
廣陵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地區音樂風格。廣陵散是南朝劉宋時期文人士大夫喜愛的琴曲,樂曲在唐代一度失傳,後來被唐代的著名音樂家王洙所整理并流傳下來。
廣陵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廣陵散。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廣陵散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廣陵散。
以下是一個關于廣陵散的例句:他演奏的廣陵散引發了觀衆内心深處的共鳴。
下面是一些與廣陵散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結起來,《廣陵散絕》是一個古代音樂風格的名稱,它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廣(三點水,2筆)、陵(阝,8筆)、散(攵,3筆)。這個詞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廣陵地區,它是南朝劉宋時期文人士大夫喜愛的琴曲。廣陵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廣陵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廣陵散。組詞中包括廣陵散絕、廣陵散曲、廣陵散人等,近義詞有廣陵曲、陵石曲、散曲,反義詞有合奏曲、樂隊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