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絓言的意思、絓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絓言的解釋

猶挂齒。談到;提及。《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自青德啟運,款關受職,置之度外,不足絓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絓言”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可從字形結構、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解釋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言語受阻或失誤 “絓”從“糸”(mì),本義指絲線打結、纏繞(《說文解字·糸部》),引申為受阻、挂礙;“言”即言語。合指言語表達不暢或無心之失。如《莊子·外物》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暗示言語可能成為表意的障礙,與“絓”的阻滞義相通。

  2. 引申義:無心之言或失當言論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絓”為“誤也”,故“絓言”可指無意間說錯的話。如《文心雕龍·書記》雲“言辭漏誤,絓言所由生”,強調言語疏漏導緻的錯誤表達。

二、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1992年版)

    收錄“絓言”詞條,釋為:“失言;說錯話。”并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夫子語我九言”杜預注:“九言,謂絓言。”指無關主旨的贅言或不當言論。

  2. 《辭源(修訂本)》(1988年)

    釋“絓”為“乖戾,不合”,故“絓言”即“不合情理之言”。引《後漢書·五行志》“絓言不從”為例,說明其含批判意味。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明确标注“絓言”為動詞性短語,義為“失言,說錯話”,強調其行為屬性。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經部文獻

    《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鄭玄注:“言出彌大也,慎無絓言。”指君王言語需謹慎,避免失當。

  2. 史部文獻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每朝見言論,絓言如湧。”此處形容言論多而雜,含貶義。

  3. 子部文獻

    《淮南子·人間訓》:“言出于口,不可止也;行發于迩,不可禁也。”高誘注:“絓言易謬,行者難悔。”揭示失言後果的不可逆性。

四、現代語言學視角

王力《古代漢語常識》(2002年)指出:“絓言”屬偏正結構複合詞,其語義演變符合“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即由絲線纏繞(絓)引申為言語錯亂(言),反映了漢語詞義發展的隱喻特征。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第8卷 頁1024.
  2. 廣東、廣西等辭源修訂組. 辭源(修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頁2451.
  3.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598.

網絡擴展解釋

“絓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補充說明

“絓言”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否定性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轉巴黎聖母院别颏腮痹厥逼污腸腹顫澀重九譯槌琢出羣拔萃盜穵噔楞電烤箱殿闼地租訛人鋼化孤疾洪論畫景活鲅鲅建本腳氣賈餘積肥鯨觀疾怨來集蓮境遼豨流奔流铄龍草書嫚辭苗胤明備磨牙鑿齒能鄙拈折敜幹敹甲谝言歧路亡羊親離衆叛曲政上凍煞有沈郁頓挫適備耥耙佻躁銅蕩筒瓦徒隸未委溫馥誣民誤書無懈可擊狹瘠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