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到老而無所成就。《後漢書·獻帝紀》:“今耆儒年踰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
“白首空歸”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成語形容人到老年仍一無所成,頭發已白卻空手而歸,比喻耗費光陰卻未能取得學問或事業上的成就。核心含義強調“虛度年華”與“無果而終”的遺憾。
出處與典故
源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獻帝紀》中的記載:“結童入學,白首空歸。”原文描述當時年邁儒生為求學奔波至老仍無建樹的現象。
近義詞
與“老而無成”“白首無成”等成語意義相近,均指年老未能實現目标。
語法與用法
通常作謂語,用于批評或感慨某人一生努力卻無成果。例如:“他潛心研究數十年,卻因方法不當,最終白首空歸。”。
延伸思考
這一成語反映了古代對“學有所成”的重視,也隱含對人生規劃的警示。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時間管理和目标設定的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中的詞條。
“白首空歸”這個詞指的是白了頭發卻空着手回家的意思,形容一個人經曆多年的奮鬥或追求,最終沒有取得成果或回報。這個詞常用來表示對人生失望、懊悔和無奈的情緒。
《白首空歸》這個詞拆分部首為白、首和歸,其中“白”是獨體字,首筆畫為二,部首為白,讀音為bái;“首”也是獨體字,首筆畫為二,部首為首,讀音為shǒu;“歸”是合體字,兩個部分構成,外部為彐,讀音為guī。整個詞的總筆畫為十一。
《白首空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詩人辛棄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其中寫道:“時人已盡望鄉情,故國今安在?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這首詞中的“故國今安在”一句被後人改為“白首空歸”,流傳至今。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白首空歸”。
在古時候,有時候還會使用“白首空負”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像“白首”中的首字在古代寫作“須”,具體寫法為:“白須空負”。
他為了追求事業,忍受了無數的辛苦和挫折,但最終卻白首空歸。
組詞:白發蒼顔、歸鄉、白頭翁
近義詞:白發魏瑪、白發千丈
反義詞:功德圓滿、乘風破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