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排衙的意思、排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排衙的解释

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分立两旁,谓之排衙。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不知雨雪 江陵府 ,今日排衙得免无?” 宋 王禹偁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诗:“应笑排衙早,寒靴踏晓冰。”《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回到衙门,又照例排衙,然后退入签押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排衙是中国古代官场礼仪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官员在衙署大堂前依品级序列行礼的仪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官员升堂时,衙役依次排列,行礼参谒"。该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据王溥《唐会要》记载,五品以上官员需"每日衙前三刻立班",通过严格的位置排序彰显封建等级秩序。

仪式包含三个核心环节:衙役执仗列队、官员按品阶站位、行揖拜之礼。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开封府排衙盛况:"两廊下司吏军将,各执刀枪弓箭,列于厅前"。明代时发展出"早衙""晚衙"的定时制度,《明史·职官志》载京官需"每日早衙于承天门,晚衙于东长安门"。

该制度具有双重文化内涵:从政治层面看,通过视觉化的队列编排强化官僚体系秩序;从建筑规制看,衙署大堂前设置的月台、甬道等空间,正是为排衙仪式设计的专属场地。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特别指出:"排衙之制,实为朝廷威仪之具象"。随着封建王朝终结,这一制度在民国初年逐渐废止。

网络扩展解释

“排衙”是中国古代官署中的一种礼仪制度,具体指官员升堂时,衙役陈列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并分立两侧的仪式流程。以下为详细解释:

1.核心含义

官员正式处理公务前,衙署需布置仪仗队伍,下属按官职顺序参拜并分列两旁,体现官场等级秩序。这一仪式常见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是古代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背景与实例

3.引申用法

现代语境中,“排衙”可引申为“整齐排列”之意。例如“群蚁排衙”一词,借蚂蚁队列的井然有序形容文字或物品排列规整。

4.仪式流程

  1. 陈设仪仗:衙役在堂前摆放象征威仪的器具;
  2. 僚属参拜:官员按官职高低依次向主官行礼;
  3. 分立两侧:参拜后站于堂内左右,形成肃穆氛围。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苞乱拔山盖世辩释不饱和烃不关痛痒卜洛嶒嵘常设出奇制胜撮俏大有洞黑蜚扬凤凰皂隶风清月皎服习甘食剐割汉碑额讙骇惠书奸故讲座较场迦卫蠲吉抗衾磕頟克核刻绳旷奥拉齿离惎鳞次栉比乱黩鲁鲁冒冒木事酿郁拗取攀摘譬似闲企鹅青皇权宠衢地攘袵塞上翁煞帐生尘适称事儿睡生梦死私越搪布题參无精打彩娴穆贤仁销子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