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寶器。《左傳·成公二年》:“子得其國寳,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 杜預 注:“國寳,謂甗磬。” 唐 崔曙 《奉試明堂火珠》詩:“遙知太平代,國寳在名都。” 宋 葉適 《受玉寶賀表》:“天運重來,國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
(2).特指傳國玺。《新五代史·雜傳·王珂》:“ 莊宗 自 鄆 入京師, 末帝 聞 唐 兵且至,日夜涕泣,不知所為,自持國寳,指其宮室謂 瓚 曰:‘使吾保此者,繫卿之畫如何耳!’”
(3).國家的寶貴人材。《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寳也。” 唐 杜甫 《送長孫九侍禦赴武威判官》詩:“尊前失詩流,塞上得國寳。” ********* 《英勇抗戰三年中的五一節》:“其中所留技術工人不少,這都是抗戰建國時代的國寶。”
(4).國币。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 中國 錢币,古分金、銀、銅三品,其行于世也,謂之國寳。”參見“ 國币 ”。
“國寳”是“國寶”的繁體寫法,指國家級的珍貴事物,具體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物質文化遺産 指被國家認定的珍貴文物或建築,如中國的司母戊鼎、日本法隆寺金堂等。這類國寶具有曆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自然遺産與生物 常指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珍稀物種,如中國的大熊貓、澳大利亞的考拉。這些生物被視為國家形象代表。
人物象征 比喻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傑出人物,如科學家、藝術家等。例如錢學森常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被視作國寶級科學家。
文化符號 某些傳統技藝(如日本茶道、韓國盤索裡)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本國語境中也常被稱作國寶。
擴展說明:不同國家認定标準不同,中國将文物分為"一級文物"和"珍貴文物",日本則直接設立"國寶"認定制度。現代網絡語境中,該詞有時也用于戲稱受歡迎的事物(如熊貓幼崽),但非正式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