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女德的意思、女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女德的解釋

(1).猶婦德。舊指婦女應具備的品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女德無極,婦怨無終。”《國語·晉語八》:“晝選男德以象穀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 南朝 齊 王融 《永嘉長公主墓志銘》:“肅穆婦容,靜恭女德。”

(2).女色。《史記·晉世家》:“ 重耳 愛 齊 女,毋去心…… 齊 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漢書·杜周傳》:“廢而不由,則女德不厭;女德不厭,則壽命不究於高年。” 顔師古 注:“女德不厭,言好色之甚也。”《晉書·石季龍載記上》:“盤于遊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

(3).尼姑。《宋史·徽宗紀四》:“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女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針對女性行為規範的倫理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出動态演變。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女德指“婦女應具備的德行”,具體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1. 傳統禮教體系下的規範

    古代女德以“三從四德”為基礎,強調“貞順”“柔婉”等特質。《禮記·内則》提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項标準,東漢班昭在《女誡》中進一步闡釋為“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這類規範通過《列女傳》《女論語》等典籍傳播,成為封建社會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2. 現代語義的延伸與批判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女德解釋為“婦女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但強調需符合平等價值觀。學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傳統女德中的“克己複禮”精神與現代社會個體權利意識存在張力,需辯證看待曆史語境下的倫理約束與當代性别平等的關系。

  3. 文化争議與學術讨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性别研究團隊認為,女德概念在21世紀被部分團體重構為“男尊女卑”的複辟工具,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倡導的性别平等原則相悖。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則主張剝離封建糟粕,提取“持家育子”“敦親睦鄰”等具有普世價值的家庭倫理元素。

注:引用來源涉及《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性别研究藍皮書》、教育部文化傳承政策文件等權威出版物及官方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女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女性道德規範的統稱,其内涵隨曆史發展而演變,現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義

女德的核心指古代社會對女性品德的要求,包括貞節、孝順、勤勞、節儉等。部分典籍還将其延伸為“女色”(如《史記·晉世家》提及“懷女德”)或“尼姑”的代稱,但這兩者并非主流釋義。

二、核心内容

  1. 傳統規範
    以《女誡》《内訓》等“女四書”為代表,強調女性應具備謙卑、柔順、持家等品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典籍多由女性撰寫(如班昭的《女誡》),體現了當時部分女性對自身角色的認知。

  2. 家國責任
    女德教育不僅規範言行舉止,更提倡女性忠于家庭與國家,如《女範捷錄》鼓勵女性以家國責任為重,培養犧牲精神。

三、曆史争議與演變

四、現代視角

當代對女德的讨論多聚焦于傳統文化揚棄,主張剝離封建糟粕,保留促進家庭和諧、個人修養的積極元素。例如“勤勞”“善良”等品質仍被普遍認可。

如需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國語·晉語八》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阿主北吳本源比斯開灣臣子楚波吹拉彈唱鉏耒打活褡連盜柄鼎賊東作芳懿藩羅風雲不測腹非附炎高橇膏味宮學怪得關荊故爾蝦蟆給事鶴樹護落進艸金石之計擊鮮踞住橘子汁爛羊牢不可破冷酷馬哥頭蠻箋牆墉乾酒清湯寡水青頭雞騎青竹氣暈铨覈榷然上公砂糖魚兒深房赦原士倫水泡睡蛇疏蕪貪溺談天微末未消物曲箾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