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女德的意思、女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女德的解释

(1).犹妇德。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国语·晋语八》:“昼选男德以象穀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 南朝 齐 王融 《永嘉长公主墓志铭》:“肃穆妇容,静恭女德。”

(2).女色。《史记·晋世家》:“ 重耳 爱 齐 女,毋去心…… 齐 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汉书·杜周传》:“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女德不厌,则寿命不究於高年。” 颜师古 注:“女德不厌,言好色之甚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盘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

(3).尼姑。《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女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针对女性行为规范的伦理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动态演变。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女德指“妇女应具备的德行”,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1. 传统礼教体系下的规范

    古代女德以“三从四德”为基础,强调“贞顺”“柔婉”等特质。《礼记·内则》提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项标准,东汉班昭在《女诫》中进一步阐释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这类规范通过《列女传》《女论语》等典籍传播,成为封建社会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2. 现代语义的延伸与批判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女德解释为“妇女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但强调需符合平等价值观。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女德中的“克己复礼”精神与现代社会个体权利意识存在张力,需辩证看待历史语境下的伦理约束与当代性别平等的关系。

  3. 文化争议与学术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性别研究团队认为,女德概念在21世纪被部分团体重构为“男尊女卑”的复辟工具,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倡导的性别平等原则相悖。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则主张剥离封建糟粕,提取“持家育子”“敦亲睦邻”等具有普世价值的家庭伦理元素。

注:引用来源涉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性别研究蓝皮书》、教育部文化传承政策文件等权威出版物及官方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女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道德规范的统称,其内涵随历史发展而演变,现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义

女德的核心指古代社会对女性品德的要求,包括贞节、孝顺、勤劳、节俭等。部分典籍还将其延伸为“女色”(如《史记·晋世家》提及“怀女德”)或“尼姑”的代称,但这两者并非主流释义。

二、核心内容

  1. 传统规范
    以《女诫》《内训》等“女四书”为代表,强调女性应具备谦卑、柔顺、持家等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典籍多由女性撰写(如班昭的《女诫》),体现了当时部分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2. 家国责任
    女德教育不仅规范言行举止,更提倡女性忠于家庭与国家,如《女范捷录》鼓励女性以家国责任为重,培养牺牲精神。

三、历史争议与演变

四、现代视角

当代对女德的讨论多聚焦于传统文化扬弃,主张剥离封建糟粕,保留促进家庭和谐、个人修养的积极元素。例如“勤劳”“善良”等品质仍被普遍认可。

如需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八》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絁搬运作用辨洁标首毕方波迁布散餐馆畜妻养子啖啖丹谷大尉迟低凹定局东向督并度箓方舸繁销发抒風起雲涌负衡附图更筹广袖跪叩挥矐见官交感解神锦还机器脚踏车拷供恳倒廊肆隶习漫墙妙饰南蕃鸟注披麻戴孝披霜潜躲前厅啓航秦客穹门秋荚丧覆申孙石钟山记庶女叫天甜净甜适头三脚难踢外宽内明歪撇畏俯务穑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