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公的意思、上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公的解釋

(1). 周 制,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時,加一命,稱為上公。《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 鄭玄 注:“上公,謂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為二伯。二王之後亦為上公。” 賈公彥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

(2). 漢 制,僅以太傅為上公。《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領錄尚書事更尊于尚書令》:“ 和帝 時太尉 鄧彪 以太傅録尚書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則置此官,猶古冢宰總己之義。”

(3). 晉 制,太宰、太傅、太保皆為上公。《晉書·職官志》:“ 晉 初,以 景帝 諱故,又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

(4).公爵的尊稱,亦泛指高官顯爵。 唐 李華 《寄趙七侍禦》詩:“屬詞慕 孔 門,入仕希上公。” 明 何景明 《玉岡黔國地種竹》詩:“上公勳不忘,君子名詎朽。”

(5).傳說古有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其土正曰後土。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後因以“上公”指社神。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詩:“憶昨夾鐘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迴。” 王伯大 音釋:“上公即社神也。”

(6).即太白星。《說文·女部》“媊”字下引《甘氏星經》曰:“太白號上公。妻曰 女媊 ,凥南鬥食厲,天下祭之曰 明星 。”《史記·天官書》:“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公”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稱謂,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周代官制中的最高爵位 《漢語大詞典》指出,“上公”為周代“三公”的尊稱,特指太師、太傅、太保三個官職,位列九等爵位之首。《周禮·春官》記載“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其儀制規格高于普通公爵,象征輔佐天子的最高權臣(《周禮注疏》卷十八)。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強調:“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而“上公”專指與王室關系密切的特等公爵。

二、天文星象與禮制象征 《晉書·天文志》載有“上公星”的天文記錄,屬于古代星官體系中代表三公的星宿。唐代《通典·禮典》記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其中“上公”享有“設九賓”的朝觐禮儀,其禮器規格、冕服紋飾均有特殊規定(《通典》卷七十四)。

三、公爵的泛稱與演變 《辭源》釋“上公”為公爵的别稱,自秦漢以降逐漸演變為榮譽性封號。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王莽改制時曾加“宰衡”稱號于“上公”之上,形成“位在諸侯王上”的特殊爵位體系。唐宋時期,“上公”多用于追封已故功臣,如《宋史·職官志》載有“贈上公者給一品禮”的恤典制度(《宋史》卷一百七十)。

網絡擴展解釋

“上公”一詞的含義因朝代和語境不同而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一、官職制度中的“上公”

  1. 周朝
    周制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原為八命,若出封諸侯,則加一命至九命,稱為“上公”。其儀制(如宮室、車旗等)均以“九”為等級标準。

  2. 漢朝
    漢代僅以太傅為“上公”,地位高于其他官職,主要職責是輔佐皇帝,但無常設實權,多作為榮譽職位。

  3. 晉朝
    晉代将太宰、太傅、太保三者均列為“上公”,地位尊崇,多用于封賞重臣。


二、其他含義與引申

  1. 高官顯爵的尊稱
    廣義上可泛指公爵或位高權重者,如唐代李華詩句“入仕希上公”中的用法。

  2. 五行之官與社神
    據《左傳》記載,古代五行官(木、火、金、水、土)被封為“上公”,其中“土正”即後土,被奉為社神。

  3. 天文星象
    部分文獻中将太白星(金星)稱為“上公”,可能與古代星象崇拜有關。


三、曆史演變


“上公”最初是周代對三公加封的尊稱,後隨朝代更替,其定義和適用範圍發生變化,衍生出高官尊稱、社神、星象等含義。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礙嶮安生服業擺門面鼻腫眼青觇人蠢戆大咎躭情滴緑釘果盤笃而論之方儀風裳風略輔性丐命宮童國太寒乞兒河幹恨事江澨見精識精季度哜哜嘈嘈謹厲金如意計入絶岸郡将開讀墾辟庫書倰儯連附鍊字論孟羅音滿假冥悟暮更撓屈泡立水慊吝清戲日薄三把刀散念商代城牆遺址身世時邕詩藻守服私冒肅菁體育突鏡微志缊藉枭蛇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