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蕪”。1.蕭索荒蕪。《文選·謝朓<始出尚書省>詩》:“邑裡向疏蕪,寒流自清泚。” 呂向 注:“ 朓 之邑裡,人物向疏,居處荒蕪,謂别離久也。”疏蕪,一本作“踈蕪”。 北周 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寂寞荊扉,疏蕪蘭徑。”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一:“秋野日疏蕪,寒江動碧虛。” 仇兆鳌 注:“疏蕪,收穫已畢,野色蕭疏也。”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樂毅墓》:“ 昭王 靈氣久疏蕪,今日登臺吊 望諸 。”
(2).指稀疏散亂。 清 陳維崧 《沁園春·為錢塘女史雪儀作并戲示雪持》詞:“髩影疎蕪,吟卷叢殘,諷《浄名經》。”
(3).淺陋蕪雜。 唐 黃滔 《代陳蠲謝崔侍郎》:“某詞學疎蕪,進取乖拙,一叨貢士,累黜名場。” 宋 蘇轍 《次韻毛君見督和詩》:“新詩落紙一城傳,顧我疎蕪豈足編。” 明 吳承恩 《答西玄公啟》:“囊底新編疎蕪,自歎懷中短刺,漫滅誰投。” 清 劉大櫆 《與李侍郎書》:“學既疏蕪,地復懸隔,不能稍自振厲,以窺見大賢君子之門牆。”
(4).廢弛。 唐 杜甫 《别張十三建封》詩:“宗臣則廟食,後祀何疏蕪。”
“疏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疏”指“稀疏、不緊密”,“蕪”指“雜草叢生”,組合後表示“事物因缺乏管理而呈現荒涼、零落的景象”。該詞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人文環境,如“庭院疏蕪”“文風疏蕪”。
二、詞源分析 從漢字演變看(參考《漢字源流精解字典》),“疏”甲骨文象形為“通渠分流水道”,引申出“間隔大”的抽象義;“蕪”篆書從艸無聲,本指“田地荒廢”。二字組合最早見于魏晉文獻,《昭明文選》載“園庭漸疏蕪”,印證其曆史語義的穩定性。
三、應用場景 在文學創作中多作形容詞使用,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田園将蕪”可視為同義表達。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描寫生态保護的語境,如“山林疏蕪警示着生态失衡”(《人民日報》語料庫案例)。
四、近義辨析 與“荒蕪”相比,“疏蕪”更強調“由有序轉為無序的過程性”,含輕度荒廢的意味,而“荒蕪”程度更重。此差異在《同義詞大辭典》中有明确對比說明。
“疏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較為豐富,綜合權威來源的釋義如下:
蕭索荒蕪
指環境或景象的冷清、荒涼,如田園、城邑的蕭條狀态。例如:謝朓的詩句“邑裡向疏蕪,寒流自清泚”,形容人煙稀少、居處荒蕪的景象。
稀疏散亂
描述事物分布稀疏且雜亂無章的狀态,如草木、鬓發等。例如杜甫《秋野》中的“秋野日疏蕪,寒江動碧虛”,描繪秋日田野的蕭疏。
淺陋蕪雜
指文辭或學識的粗淺雜亂。如唐代黃滔自謙“某詞學疎蕪”,表達對自身文才的謙遜。
廢弛
形容制度、事務的松懈荒廢,如明代蔣一葵詩句“昭王靈氣久疏蕪”,暗喻政事的荒廢。
以上釋義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并引用了謝朓、杜甫等詩作例句。如需查看更多文學用例,可參考《文選》《杜工部集》等古籍。
避竈纏麻頭續麻尾成氣候稱賢使能遲光除鲠麤形當期殿舍調驗頓遞司仿像廢亡奉計鋒铓畢露憤盈覆講宮醪怪念頭龜隂田合韻歡狎将巨茭艸開齋節髡耏擴充樂于靈檀流照樓窗滿堂民英墨啟南京大學拍胸脯陪備坡地輕裘親口鵲馭羣丑熱淚盈眶日月合壁鋭慮灑調三袒山檻山輿射策笙箫時品首身鼠偷狗盜殊形妙狀泗濱友竦然損敗掀轟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