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賊,國6*賊。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 浮休子 ﹞答曰:‘ 三思 ( 武三思 )憑藉國親,位超衮職。貌象恭敬,心極殘忍。外示公直,内結陰謀,弄王法以復仇,假朝權而害物。晚封為 德靜王 ,乃鼎賊也,不可以壽終。’竟為 節愍太子 所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鼎賊漢語 快速查詢。
“鼎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字面解釋
曆史用例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記載,武三思因勾結陰謀、濫用權力,被稱為“鼎賊”,最終被節愍太子所殺。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評論中,形容權傾朝野卻禍國殃民的奸臣,如武三思、董卓等人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意:不同來源對“鼎賊”是否為成語存在分歧,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解釋。
《鼎賊》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意為篡奪或奪取權力的罪犯。它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來形容************的官員或企業人士。
《鼎賊》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鼎”和“賊”。其中,“鼎”的部首是“鼎”,它的筆畫數為12劃;而“賊”的部首是“貝”,它的筆畫數為8劃。
《鼎賊》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左傳》中。在這部史書中,《鼎賊》被用來描述周朝時期的貪官污吏,他們篡奪國家的權力與利益,違背道德倫理。
《鼎賊》的繁體字為“鼎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一些差異。《鼎賊》在古代的寫法為“鼎賊”。這種寫法在結構上更加繁複,但仍能準确表達詞語的意思。
1. 這位官員竟然是個鼎賊,貪污了大量的公款。
2. 這家公司的老闆被指控為鼎賊,竊取了競争對手的商業機密。
1. 鼎派:指權力與利益集中在某個小團體或少數人手中的組織。
2. 賊眼:比喻具有貪婪、欺騙性質的眼睛。
1. 竊權者
2. 貪官污吏
忠誠、正直、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