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source;starting point] 事物産生的根源
(1).源頭。 漢 王充 《論衡·效力》:“ 江 河 之水,馳湧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宋 王禹偁 《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滷,異端亦鹹鹺。”
(2).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宋 司馬光 《進修心治國之要劄子狀》:“夫治亂、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清 陳夢雷 《絕交書》:“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兇,敦報德之義,遡泉蔭之本源,悔下石之機智,補牘詳陳,無所隱諱。” ********* 《人格救國》:“近來科學中的進化論家說,人類是由極簡單的動物,慢慢變成複雜的動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動物。”
(3).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唐 杜甫 《信行遠修水筒》詩:“秉心識本源,於事少凝滞。” 宋 陸遊 《讀<老子>》詩:“正爾分章句,誰歟達本源?” 清 恽敬 《<姚江學案>書後》二:“此皆議論之時,枝葉波流偶然相及,非為學之本源。” 廖仲恺 《國民的努力》:“必須先從本源着手,把政治上的障礙物掃清,這是我們應努力的第一着。”
“本源”的漢語詞典釋義
“本源”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哲學與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根本源頭或最初起因。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層次:
根本起源
指事物産生的原始起點或基礎構成。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事物的根源或起源”,強調萬物存在的初始依據。如“追溯文化的本源”即探究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質與内核
引申為事物不可再分割的核心屬性或内在規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解為“事物産生的根本原因和構成基礎”,如“道德的本源在于良知”,指向人性最根本的驅動力。
哲學與宇宙論範疇
在傳統哲學語境中,“本源”常指宇宙萬物的終極本體。如《辭海》釋義中關聯道家“道生萬物”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體現對世界統一性的探索。
文化延伸
“本源”概念在儒家“慎終追遠”、佛教“緣起性空”等思想中均有呼應,共同構成中華文化對“存在本質”的思辨傳統。
參考來源:
“本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ěn yuán,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根源與起源
指事物産生的根本源頭或最初起點,強調事物的基礎性和最初形态。例如,哲學中常探讨世界的本源問題,即宇宙的起源和存在依據。
核心與根本
也可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或本質屬性。如南朝劉勰提到“立文之本源”,即強調本質對文學創作的決定性作用。
在西方哲學中,本源(希臘文arche)是本體論的核心概念,指世界的終極來源和構成基礎。例如:
詞義擴展
構詞與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6、10)。
暗索稗秕百年詩豹褎車轸春台戲存劄黛壑都管法藍放牛歸馬番奴法外施仁飛叉匪夷匪惠風移俯順嘎支跟腱公祭狗吃屎官符犷橫官饔孤弱合聲花精化整為零賈舶殲殛疾雷不及掩耳經蓺拘介蠟索罍尊煉達梨花闆猛虡廟樂默照漂擺披披藉藉琪花瑤草輕科棬樞羣品濡需世患衰旺絲絃炭疽壇堂跳皮筋鐵不得通幽洞靈投鞭斷流秃秋委絕偉世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