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 公子 重耳 ﹞及 楚 , 楚子 饗之,曰:‘公子若反 晉國 ,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 晉國 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後因以“楚波”謂馀波。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托庇》:“遠脈曰楚波,餘波所及。”
(2).泛指 楚 地的江河湖澤。 前蜀 韋莊 《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詩:“屍填 漢水 連 荊 阜,血染 湘 雲接 楚 波。”
“楚波”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曆史典故來源
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的晉公子重耳與楚成王的對話。重耳提到楚國物産豐饒,晉國隻能接受其“波及”(即剩餘的恩惠),因此“楚波”最初指代“餘波”或“間接影響”。宋代胡繼宗在《書言故事》中進一步将“遠脈”稱為“楚波”,強調間接關聯性。
引申含義
使用場景
需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語境或文學創作中。
楚波(chǔ b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楚地的波浪。楚波常用來形容江河湖泊的波浪起伏之勢,形象地描繪了水面上波濤洶湧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楚波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甫(田),分别是左部和右部。
楚波的筆畫總計為9畫,其中水(氵)部分為3畫,甫(田)部分為6畫。
來源:楚波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楚辭》這部古代文學作品。《楚辭》是中國古代楚國的漢族文化之瑰寶,其中許多詞句形象地描繪了楚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繁體:楚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楚波」,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書法的寫法,楚波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目前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古代漢字寫法請參考古代文字學相關資料。
例句:1. 江水波濤洶湧,楚波如山。
2. 湖面上的楚波,猶如翻騰的巨龍。
組詞:楚波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語,如楚波浩渺、楚波萬頃等。
近義詞:楚波的近義詞可以是波濤、波瀾、波浪等。
反義詞:楚波的反義詞可以是靜谧、平靜、安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