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泰山 登封台 下無字的石碑。據傳為 秦始皇 所立。 宋 晁補之 《谒岱詞即事》詩:“初疑無字碑,瑩潔誰敢文。又怪 玉女井 ,鳥絶何由奫?”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秦始皇 泰山 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説也。”一說為 漢武帝 所立。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泰山立石》:“嶽頂無字碑,世傳為 秦始皇 立。按 秦 碑在 玉女池 上, 李斯 篆書,高不過五尺,而銘文并 二世 詔書鹹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考之 宋 以前,亦無此説。因取《史記》反覆讀之,知為 漢武帝 所立也。”
(2). 陝西 乾縣 唐高宗 李治 、皇後 武則天 合葬 乾陵 陵區有 武則天 無字碑。
(3).指為功業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 明 胡侍 《真珠船·無字碑》:“《劉賓客嘉話録》雲: 東晉 謝太傅 墓碑,但樹貞石,初無文字,蓋重難製述之意也。此説亦通。”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沒字碑》:“ 謝太傅 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 秦太師 墓碑無字,穢德丑行不屑書也。”後亦用以為典,謂豐碑自在人們心中。《天津日報》1977.1.16:“功高百世何勝記,宇内常留無字碑。”
(4).對标格清峻而不為文章或少識文字者的谑稱。 唐 馮贽 《記事珠·無字碑》:“ 趙崇 凝重清介,門無雜賓,慕 王濛 、 劉真長 之風也,标格清峻,不為文章,號曰‘無字碑’。”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八:“ 崔協 者,少識文字,時人呼為‘無字碑’。”
關于“無字碑”的詞義解釋,綜合曆史記載和學界觀點如下:
“無字碑”指未刻文字的石碑,其含義包含三重:
武則天無字碑(最典型代表)
其他案例
學界對無字碑的解讀主要分為四類:
無字碑已成為超越實體碑刻的文化意象,衍生出兩種新内涵:
(注:以上内容綜合等多源信息,完整考據可查閱參考文獻。)
無字碑,指的是沒有刻字或刻有模糊不清文字的石碑或青石碑。在漢字中,無字碑是一個有趣且獨特的現象。
「無字碑」的拆分部首是「示」,拆解成示 + 石,意思是在石碑中沒有刻字或文字。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知道無字碑是表示一個沒有刻字的石碑。
無字碑的總筆畫數為12。
無字碑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無字碑是一種用來裝飾、紀念或表示虔誠的石碑。有時,人們會故意将一些碑上的文字刮去,留下一個空白的石碑,以突出石碑的自然之美。
在現代,人們借用了「無字碑」這個詞來形容一些沒有文字描述或刻字的對象,如沒有标題的文章、沒有字幕的電影等。
「無字碑」的繁體字為「無字碑」。
在古代,「無字碑」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由于古代文字的演變和流失,我們無法準确得知古時候的寫法。但可以推測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保留示(礻)和石(矶)這兩個基本的字形。
1. 這座公園裡有一座無字碑,給人一種神秘而又甯靜的感覺。
2. 這篇文章就像一座無字碑,讓讀者自己去發現其中的意義。
1. 無言無字
2. 無字畫
3. 無字謎
4. 無字天書
5. 無字紙
1. 空白碑
2. 無文碑
3. 無字石
4. 無刻碑
5. 白石碑
有字碑
刻字碑
文字碑
刻有文字的石碑
字迹清晰的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