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詩的意思、六詩的詳細解釋
六詩的解釋
(1).猶六義。《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鄭玄 注:“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也。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參見“六義”。
(2).指大雅、小雅、正風、變風、變大雅、變小雅。參閱 五代 齊己 《風騷旨格》。
詞語分解
- 六的解釋 六 ù 數名,五加一(在鈔票或單據上常用大寫“陸”代):六書(古時分析漢字形、音、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法)。六甲。六藝(.古時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技藝;.六經)。六欲
- 詩的解釋 詩 (詩) ī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 * 感:詩歌。詩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b.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詩集。詩劇。詩篇。詩人。詩章。詩史
專業解析
“六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周禮》,指《詩經》作品的六種分類或六種表現手法。其具體含義如下:
-
風
- 含義:指地方音樂,即各諸侯國的民歌民謠,反映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如《周南》、《召南》、《邶風》、《鄘風》等十五國風。
- 來源依據:《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鄭玄注:“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也。”意指風是教化傳播的體現。現代理解更側重其民歌性質。
-
賦
- 含義:指鋪陳直叙,直接叙述事物、抒發情感的表現手法。朱熹解釋為“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來源依據:鄭玄在《周禮注》中解釋賦為“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 後世普遍認為賦是《詩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
比
- 含義:指比喻,以此物喻彼物,使形象更鮮明、道理更淺顯的表現手法。朱熹解釋為“以彼物比此物也”。
- 來源依據:鄭玄注:“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強調其委婉諷喻的作用。
-
興
- 含義:指起興或感發,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開頭,以引起所詠之詞,常兼有比喻、象征、烘托氣氛的作用。朱熹解釋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來源依據:鄭玄注:“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勸之。” 認為興用于贊美。現代理解更注重其引發聯想的藝術功能。
-
雅
- 含義:指朝廷正樂,即西周王畿地區的樂歌,内容多與朝會宴享、政治時事相關,風格較為典雅莊重。分為《大雅》和《小雅》。
- 來源依據:《周禮》原文及鄭玄注均指其為正聲。 《毛詩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
頌
- 含義:指宗廟祭祀樂歌,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内容多為贊美祖先功德,風格莊嚴肅穆。包括《周頌》、《魯頌》、《商頌》。
- 來源依據:《周禮》原文及鄭玄注。 《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重要說明:
- “六詩”與“六義”:漢代《毛詩序》将“六詩”稱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自此,“六義”成為更通用的術語。
- 體用之分: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出:“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 這一觀點影響深遠,認為風、雅、頌是《詩經》的三種體裁分類,賦、比、興是三種藝術表現手法。
權威參考來源:
- 《周禮·春官宗伯·大師》:記載“六詩”概念的原始出處。
- 《毛詩序》(《詩大序》):首次将“六詩”稱為“六義”,并闡述其基本内涵。
- 孔穎達《毛詩正義》:對“六義”進行了體(風雅頌)用(賦比興)的經典區分。
- 現代權威工具書及研究著作: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六詩”、“六義”及風、賦、比、興、雅、頌各詞條有詳細釋義和引證。
-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先秦文學部分對《詩經》的“六義”有系統闡述。
-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對“六詩”到“六義”的演變有深入探讨。
網絡擴展解釋
“六詩”是中國古代詩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因曆史演變和學術視角不同而存在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六詩”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指風、賦、比、興、雅、頌六種詩歌類别或功能。這一概念與周代禮樂制度密切相關,最初可能指詩樂的演奏方式或教化功能,而非單純文學分類。
二、兩種核心解釋
-
六義說
東漢鄭玄注《周禮》時将“六詩”等同于“六義”,并作出具體闡釋:
- 風:反映各地民情與賢聖教化遺存
- 賦:直陳政教善惡的鋪叙手法
- 比:通過類比委婉批評時弊
- 興:借美好事物含蓄表達贊美
- 雅:确立正道的典範詩歌
- 頌:歌頌德政的儀式樂歌
-
雅風變體說
五代齊己在《風騷旨格》中提出另一種分類:
- 大雅、小雅、正風、變風、變大雅、變小雅
這種劃分強調詩歌内容的正變關系,如:
變大雅示例:“蟬離楚樹鳴猶少,葉到嵩山落更多”
三、曆史演進
- 周代:“六詩”作為樂官教學體系,與音樂演奏密切相關
- 春秋:孔子删詩後簡化為風、雅、頌三類,形成《詩經》基本架構
- 漢代:經學家将“六詩”發展為“六義”,側重文學手法與政教功能結合
四、學術争議
現代學界對“六詩”性質仍有分歧:
- 章太炎認為“六詩”是六種詩體
- 朱自清主張為六種用詩方式
- 聞一多提出與舞蹈配合的六類樂歌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周禮》原始文獻、鄭玄注疏及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欲了解完整讨論可參考《風騷旨格》及《中國文學:“詩之六藝”的概念演進》。
别人正在浏覽...
扳缯勃解慚悲骖駕超羣拔類寸楷打擔當管雕亡低微斷祿杜口風誼感知還師橫下心鴻門亭滑動軸承懷瑕恍恍蕩蕩壺郎笏囊降堦京沚絶戶儁功抗迹酷暑老來少連抱犂镵六牲落膽絡脈罵辱蔑夷南洋大臣奴性佩璲濆衍氣昂昂牽曳千葉蓮起福清機青門故侯勸能然已瑞馬入境問禁詩什樹膚署置攤飯恸泣俠毂弦幺下遂黠小邪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