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門下、閣下。古代多用于對長官的敬詞。《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 張法順 謂之曰:‘…… 桓氏 ( 桓玄 )世在西藩,人或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吳 耳。’”《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猶言門下、閤下之類。”《隋書·百官志上》:“諸王言曰令,境内稱之曰殿下。公侯封郡縣者,言曰教,境内稱之曰第下。”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謂人為明公、閤下之類﹞亦可謂之第下。 張浩 謂 元顯 為第下。” 明 王志堅 《表異錄·職官》:“ 唐 稱太守曰節下,又雲鈴下,又曰第下。”
“第下”是古代漢語中的敬稱,主要用于兩晉、南朝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第下”是對公侯或高級官員的尊稱,類似于“殿下”“閣下”。其本義與“府第”相關,指代對方身份尊貴,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第,府第也;下,猶言門下、閤下之類。”
南朝以後,“第下”逐漸被其他敬稱取代,後世文獻中少見。宋代孔平仲《孔氏雜說》提到該詞時,已屬曆史用法。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第下”解釋為“排名第一之後”,但此含義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區分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來源:、3、5)。
第下(dì xi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第”和“下”兩個字組成。其中,“第”屬于左右結構的字,由“⺤”和“⺄”兩個部首組成,總共6畫;“下”屬于上下結構的字,由“⺍”和“⺼”兩個部首組成,總共5畫。
“第下”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有着多重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第下”通常用來表示居于下的一個人或一類人。例如,“第下國民”就是指居住在國家底層的人民。“第下”也可以用來表示居于某個職位、級别或地位的下屬。例如,“公司的第下領導”指的是公司的下屬領導。
在繁體字中,詞語“第下”保持了原有的組成形式,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第下”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修辭多使用象形字,因此,“第下”可能使用較為簡單的字形來表示。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錄,隻能根據古代文獻和古籍中的描寫來推測。
以下是一些使用“第下”的例句:
1. 他來自第下國民,生活十分艱苦。
2. 這個項目是公司的第下領導負責。
3. 他有很強的能力,是一個優秀的第下。
以下是一些與“第下”相關的詞語:
組詞:第一、第二、地下、第三者
近義詞:下屬、屬下、從屬
反義詞:上級、上屬、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