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曲禮的意思、曲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曲禮的解釋

(1).《儀禮》的别名。《儀禮·士冠禮》“儀禮” 唐 賈公彥 疏:“且《儀禮》亦名《曲禮》,故《禮器》雲:‘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鄭 注雲:‘曲猶事也。’事禮謂今禮也,其中事儀三千,言儀者見行事有威儀,言曲者見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也。”

(2).《禮記》篇名。以其委曲說吉、兇、賓、軍、嘉五禮之事,故名《曲禮》。參閱《禮記·曲禮上》 孔穎達 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曲禮》是《禮記》中的核心篇章之一,其名稱源于“曲”字的古義,指代細微、周詳的禮儀規範。根據《漢語大詞典》,“曲”在此處引申為“詳盡、具體”,而“禮”則指代古代社會的人際交往準則。該篇内容以“毋不敬”開篇,系統記載了周代士大夫階層的日常行為規範,涵蓋言語、飲食、居處、祭祀等生活場景。

從文獻學角度分析,《曲禮》的記載具有三重内涵:其一為“儀節之細”,如《禮記注疏》所述“委曲說禮之事”,強調具體場景下的動作規範;其二為“道德之本”,清代學者孫希旦指出其“所以立體”的功能,即通過細節培養道德自覺;其三為“教化之基”,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這些規範構成了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基礎架構。

該篇包含的200餘條具體規範,如“坐毋箕”“食毋齧骨”等,既反映了先秦社會的等級制度,也體現了“自卑而尊人”的倫理思想。梁啟超在《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特别強調,《曲禮》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具有“活化石”價值,其記載的揖讓之儀、應對之辭,實為解讀周代文明的重要密碼。

現代禮學研究證實,《曲禮》的諸多條款源自甲骨文記載的祭祀儀軌,經西周禮官整理後形成系統文本。如“戶外有二屦”的入戶規範,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所述賓禮制度存在明顯承繼關系。當代學者彭林在《中華傳統禮儀概要》中指出,這些看似繁瑣的規範實為“文明的外化形式”,通過重複性儀節培養道德自律。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曲禮”的詞義解釋,綜合古代文獻與現代研究,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作為《儀禮》的别名 《儀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原名《禮》或《士禮》,漢代後稱《儀禮》。唐代賈公彥在《儀禮注疏》中提到“曲禮”即《儀禮》的别稱,因其中記載的禮儀細則繁雜,涉及冠、婚、喪、祭等三千餘項具體規範,故以“曲”(意為細節、委曲)修飾禮,強調其詳盡性()。

二、作為《禮記》的篇名 《禮記·曲禮》是《禮記》開篇章節,以“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辭”為核心原則,主要闡述日常行為規範:

  1. 禮的本質:通過細節體現對人的尊重,如“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強調道德準則()。
  2. 行為規範:涵蓋言語(如“長者不及,毋儳言”)、儀态(如“坐必安,立必正”)等具體場景,甚至細化到行走姿勢()。
  3. 社會功能:通過規範個人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例如“賢者狎而敬之”體現等級與和諧的平衡()。

詞義演變:漢代後,“曲禮”逐漸特指《禮記》篇名,而《儀禮》的别名用法多見于學術讨論。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研究古代禮儀文化,或借指精細的禮節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暗澀擺簸百十被離炳炳秉臬嬖禦士補骨脂捕迹蒼生春困道長論短頓纓二黃笵埴飛謡摓策弓繳鈎聯龜寳歸市好女兒花洄冱回巧昏星即将紀事就第狷獨亢見空絶斂饬狸狌錄影機邁氣慕光膩縫拼殺破俗如解倒懸賽祀三沐森整沙拉繕守善行石垠衰耄水煤氣送獻田方天遂人願調暢團扇歌頹思吞剝晚節香污宮無偏無倚涎臉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