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於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宋 庞元英 《谈薮》:“ 侯继图 秋日於 大慈寺 倚阑楼上,忽木叶飘坠,上有诗曰:‘……搦笔下庭除,书作相思字。’”
“搦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nuòbǐ,其核心含义为“执笔”或“提笔书写”。以下是综合相关信息的详细解释:
“搦”意为握持、执取,“笔”即书写工具,因此“搦笔”字面指“握笔”,引申为开始写作或创作的行为。
现代网络释义延续传统解释,仍将“搦笔”定义为“执笔”,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与“搦笔”相关的成语包括: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或学术讨论中,现代使用较少,但可用于强调文人的创作姿态或历史语境下的书写动作。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建议查阅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或文献数据库。
搦笔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拆分为“搦”和“笔”两个部分。在“搦”字中,左边是“手”字旁,右边是“欠”字旁;而在“笔”字中,上面是“竹”字旁,下面则是“十”字旁。
“搦”的本义指按住,夹紧,而“笔”的本义则是指书写用的工具。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搦笔”这个词的来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讲求书法的风尚。他们要求字迹流畅、潇洒,因此在书写时需要稳定地握住笔尖,并用力施展,以确保字迹的秀丽与清晰。
在繁体字中,“搦”字保持原样,而“笔”字则更典雅,用的是“筆”字形。因此,繁体字中的“搦笔”是“搦筆”。
古时候,“搦笔”的写法比现在要复杂一些。字形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搦”字的“手”字旁,比如在篆书中,手字旁会写得更加丰满圆整。而在隶书中,手字旁则变得更加简化,只留下了一部分。
以下是使用“搦笔”一词的例句:
1. 他在搦笔时,常常投入到艺术创作的状态当中。
2. 她的字写得太过潦草,看来需要提高搦笔的技巧。
3. 在古代,搦笔是文人士大夫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之一。
组词:
搦手(握紧手腕)、笔墨(文人的书写工具)、用笔(使用笔进行书写)
近义词:
把玩笔(细心研究笔的使用方式)、书写(写字)、握笔(用手紧握笔尖书写)
反义词:
松笔(松散地握住笔尖书写)、潦草(字写得极其随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