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霡霂”。1.小雨。《詩·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霡霂,既優既渥。” 南朝 齊 謝朓 紀晏 《閑坐聯句》:“霢霂微雨散,葳蕤蕙草密。” 宋 範成大 《甘雨應祈》詩之二:“數日雖蒙霢霂霑,浥塵終恨太廉纖。” 清 唐孫華 《久旱酷熱立秋後一日得雨驟涼志喜》詩:“雖未極滂沱,諒各分霡霂。”
(2).汗流貌。 晉 左思 《吳都賦》:“揮袖風飄而紅塵晝昏,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濘。” 唐 白居易 《香山寺石樓潭夜浴》詩:“搖扇風甚微,蹇裳汗霢霂。”《雲笈七籤》卷五六:“若極勞形,盜失精汗者,霡霂不止,大困神形。”
(3).微雨飄灑貌。 唐 陳子昂 《荊州大崇福觀記》:“葳蕤春風,霡霂時雨。”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甘露霢霂於林薄,醴泉觱沸於嵌竇。”
(4).微細貌。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微縐霢霂紋,激動璇珠作。”
“霢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小雨或比喻流汗的狀态,常見于古代詩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為mò mù(注意:網頁中拼音标注可能存在誤差,此處以《康熙字典》等傳統工具書為準)。本義指細雨,如《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益之以霢霂”描述雨雪後的小雨,使土地濕潤。
比喻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比喻汗水淋漓。例如:
語境與使用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歌創作,具有雅緻的文學色彩。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自然現象或體态描寫)。
如需進一步考證讀音或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霢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大雨連綿不停的樣子,形容雨勢非常大、持續時間較長。
《霢霂》的部首為雨(或稱雨部),它是描寫與雨有關的事物的漢字的部首。
《霢霂》共有17個筆畫。
《霢霂》這個詞的出處和來源尚不确定,可能是古代文人創造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使用。
《霢霂》的繁體字為「黽黻」。
古代漢字寫法存在多種變體,因此可以看到《霢霂》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會有所不同。目前沒有明确的古漢字寫法記載,《霢霂》這個詞在古代可能使用了其他形式的字體書寫。
1. 今年夏季,我們這裡的降雨量超過了平常,幾乎每天都是《霢霂》不止。
2. 《霢霂》下個不停,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洪水之中。
3. 整個旅行計劃都被那場突如其來的《霢霂》打亂了。
霢雨、霢霏、連霢、暴雨連霢
大雨、傾盆大雨、滂沱大雨
微雨、小雨、細雨、毛毛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