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薊丘 。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薊門》:“京師古 薊 地,以薊草多得名……今都城 德勝門 外有 土城關 ,相傳是古 薊門 遺址,亦曰 薊邱 。”參見“ 薊丘 ”。
薊門的含義可從曆史地理和文學意象兩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古薊門關與薊州
薊門最初指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都城薊城的城門(古薊門關),唐代以關名置薊州後,逐漸泛指今天津薊縣一帶。關于薊城的具體位置,學界存在争議,主要推測包括廣安門以西、宣武門南北側等地,但均缺乏明确文字記載。
北京德勝門遺址
元明時期,德勝門外土城關(元大都健德門)被誤傳為古薊門遺址,并成為“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所在地。明代文獻如《長安客話》記載此處因薊草茂盛得名,但實際與戰國薊城無直接關聯,屬後世附會。
在詩詞中,“薊門”常作為邊塞象征,如唐代高適《薊門行》借其指代北方軍事重鎮,體現蒼涼雄渾的意境。此外,明清文人将德勝門外的“薊門煙樹”納入景觀題詠,強化了其文化符號屬性。
需注意區分不同曆史階段“薊門”的指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薊門煙樹等細節,可參考《宛署雜記》《長安客話》等明代文獻。
《薊門》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薊門關所在地,也泛指關隘。薊門是中國古代向北方出入的一座重要關隘,位于現今河北省的薊縣境内,故稱為《薊門》。
《薊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共有17個筆畫。
《薊門》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隱公二十二年》:“予東歲坐,次于薊門。”書中的薊門是指薊門關所在的地方。該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廣泛使用,成為一個常見詞彙。
在繁體字中,薊門可以寫作「薊門」。
古代的《薊門》在字形上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字形為 「蒺門」,由「艹」和「門」兩個部分組成。
1. 著名詩人杜牧在《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寫道:“卧看屠蘇夢鄉翻,不似薊門到太原。”表示薊門是往北方的一個重要通道。
2. 古代文人琴酒詩人李白在《賦得古原草送别》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句中,“原”可能指的是薊門關外的草原。
組詞:薊門關、薊門關檢查站、薊門關口、薊門文化、薊門中學、薊門縣城。
近義詞:薊州、薊縣、薊門關同指一個地點,可以視為近義詞。
反義詞:薊門的反義詞是“绮彩”,表示美好繁華的景象,與荒涼的關口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