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葅的意思、寒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葅的解釋

泛指腌漬的菜蔬。 漢 劉向 《新序·雜事四》:“ 楚惠王 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唐 陸龜蒙 《秋思》詩之二:“至今思秃尾,無以代寒葅。” 宋 黃庭堅 《題宛陵張待舉曲肱亭》詩:“寒葅書萬卷,零亂剛直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葅是漢語古語詞,指冬季腌制的鹹菜或酸菜,特指用鹽、酒等漬藏蔬菜以備寒冷時節食用的傳統貯藏方法。其釋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構成

    • 寒:本義指寒冷,引申為冬季。《說文解字》釋“寒”為“凍也”,象征低溫環境。
    • 葅(zū):同“菹”,指用鹽、醋腌漬的菜。《周禮·天官·醢人》鄭玄注:“葅,酢菜也”,即發酵腌菜。

      合義:指寒冬時節制作的腌漬蔬菜。

  2. 曆史用法

    古代文獻中,“寒葅”多與祭祀、飲食相關。如宋代《歲時廣記》載:“冬至以寒葅薦祖”,指以腌菜祭祖;明代《本草綱目》提及“寒葅”為冬儲菜,可“解熱除煩”。


二、文化與社會意義

  1. 農耕生活的智慧

    古代缺乏冷藏技術,腌制是保存蔬菜的核心手段。“寒葅”體現了古人應對季節變化的生存策略,如《齊民要術》詳載瓜菹、葵菹等二十餘種腌菜法。

  2. 禮儀與民俗象征

    • 祭祀用途:周代“七菹”為祭祀貢品(《周禮》),後世演變為年節食品。
    • 民生象征:杜甫詩“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寒葅惟有葵齑足”,反映貧寒者的冬日飲食。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釋“葅”為“腌菜”,引《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為證。

  2. 《中國飲食文化史》(徐海榮主編)

    指出秦漢時期“菹”已是民間常食,冬季腌制為重要習俗。

  3. 《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

    系統記載鹽水漬、糟藏、醬藏等技法,為“寒葅”制作提供技術依據。


四、現代關聯與演變

“寒葅”所代表的腌菜技藝,今見于非遺項目如“四川泡菜”“東北酸菜”。其核心價值從生存需求轉向文化傳承,《中國傳統腌漬食品志》将其列為農耕文化遺産。


參考資料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鄭玄注. 《周禮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陳元靓. 《歲時廣記》. 商務印書館.
  4. 李時珍. 《本草綱目》. 人民衛生出版社.
  5. 賈思勰. 《齊民要術》. 農業出版社.
  6. 仇兆鳌注. 《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
  7.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8. 徐海榮. 《中國飲食文化史》. 華夏出版社.
  9.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中國傳統腌漬食品志》. 輕工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寒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寒葅”泛指腌漬的菜蔬,其中“寒”指寒冷或簡單樸素,“葅”(同“菹”)本義為腌菜或肉醬,合起來可理解為通過鹽漬等方式保存的冷食菜類。

文獻用例

  1. 漢代劉向《新序·雜事四》記載,楚惠王因誤食寒葅中的蛭(水蛭)而患病,側面反映當時腌菜是常見食物。
  2. 唐代陸龜蒙《秋思》詩句“無以代寒葅”,宋代黃庭堅詩中“寒葅書萬卷”,均以寒葅象征清貧生活或文人簡樸的飲食狀态。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目前可查證的權威資料較少,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确認詞義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榜筆鞴風朝笏船員唇齒相依帶引燈市彫散丁令丁香結獨木難支敷衍搪塞富逸犷俗花粉樓黃褐洚洞解會棘槐金鼎京觀舅父九路跼斂窟裡拔蛇讄禱靈杠龍洞陸運履和履約夢溪覓婚樸悍籤押處請地渠們熱滾滾散賜三宅世幻試旬水皮順風扯帆説頭死灰四臨搜斥陶令琴梯亂停藏圖畫紙酴米吞贓唾斥緯車偉彥卧虎藏龍蝦皮新出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