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习;习惯。《新唐书·藩镇传·王承宗》:“ 镇州 世相继,人所狃习,惟拒命则讨之。”《元史·世祖纪四》:“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 钱基博 《无锡光复志》:“当是时,父老子弟,狃习故常,安于 清 廷久,骤见更革,逐去 清 廷官吏,益骇疑莫措。”
“狃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基本词义
“狃习”指长期形成的习惯或熟习的状态,强调因重复而形成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惯性。例如《新唐书》中“人所狃习”描述镇州地区民众对世袭制度的适应。
文献出处与用法
词义演变
该词早期侧重“熟习”,后逐渐延伸为“因循守旧”的隐含义。如钱基博《无锡光复志》中“狃习故常”即指民众对旧制度的习惯性依赖。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于历史文献分析或特定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惯性思维”“固习”等深层含义。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以获取更精准的语义辨析。
狃习(niǔ xí)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坏习惯、恶劣行为或者不好的爱好。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着不良的品行或行为习惯。
狃习的拆分部首是犭(犬的变体),狃的总笔画数为8,习的总笔画数为3。
《狃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义》中,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具体的起源和来源已无法考究。
狃习的繁体字为「狃習」。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狃的形态为「⺨」,习的形态为「」。
1. 他很早就养成了不爱学习的狃习,导致成绩一直不太好。
2. 他的狃习是爱拖延,经常会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做事。
狃习可以和其他词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汇,如狃习不改、狃习难改等。
狃习的近义词包括恶习、坏习惯、不良行为等。
狃习的反义词可以是好习惯、良好行为等。
【别人正在浏览】